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李亚戟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功应用于高中的体育教学当中,其中心思想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本文详细讨论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以及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开展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旨在为高中体育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由于高考中将体育测试作为必须考察的一个项目,多年来的高中体育教学都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之后,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有所转变,教学模式也与之前有所不同。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体育能力也有所提高。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体育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所有的课堂设置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师不能简单的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案的设计以及内容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课堂上的体育训练及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而不是被动的模拟老师进行学习与运动。在体育课中,要发挥每个同学自身的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大家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设计中来,共同完成课堂教学计划。另外,体育课的目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的简单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变为现在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调整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多了解,多关注,因为学生的思想通常比较活跃,思维方式和观点与教师常常有不同之处,有时,学生的思想恰恰能够反应出不同时代的气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思想方法和模式,以便从此处入手,对学生开展适合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进行乒乓球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一些视频、杂质和报纸作为媒介,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媒介加深对乒乓球的了解,也可以在一些较大型的国际性乒乓球比赛后与学生讨论比赛中不同选手的打球风格、打球技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了乒乓球的理论知识,同时,安排同学分组讨论,对大型乒乓球比赛中大家认为好的战术和技法进行学习了解和模拟再现,研究讨论后再进行实战操作,这种先理论后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成果显著,使学生的乒乓球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二)调整师生角色
在以前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中的主导,负责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当中,教师的角色应该适当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宰,教师作为参与者,发挥着启发和辅导的作用。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之前把一名同学制定为总体负责人,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大致的告诉这位同学,由这位同学负责课堂的组织和进度。这个负责人把班里的所有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把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书籍、互联网或者报纸、杂质等进行搜索,检索出相关的资料后,在课堂上首先为所有同学讲解这节课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视频或者图片的展示,之后大家以不同的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围绕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讨论与学习,讨论这个体育运动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在整个班级中进行交流与学习,教师在各个小组发言完毕之后进行点评,对于大家所谈到的正确的地方,需要加强练习的环节,给予肯定,对于大家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点评之后,所有同学再结合学到的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联系,小组中的成员在练习当中互相纠正错误动作,互相学习,老师则在一旁督导,观察。待练习结束之后,老师根据大部分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详细的讲解,对于个性问题,私下和出现问题的同学单独讨论,单独训练。
(三)以爱好促进兴趣
在近几年的高考当中,体育作为一个考察学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体育技能进行考核。这无形中给一些学生施加了压力。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对于一些体育项目谈虎色变。不觉中产生了心理阴影,造成了严重的思想负担。不仅身体素质不好,心理素质也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该首先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使学生对体育课由腻烦,转变为喜欢,学校应该大力配合体育教师的工作,对学生体育课的评价机制有所改变,不单纯以分数的高低来量化学生的体育成绩,而是纵向的进行比较。把每一位同学不同阶段的体育成绩做曲线分析,评价学生的成绩是否进步,如果有所进步,则应该给予鼓励,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实际的体育测试中,对于1500米的跑步时间有所规定,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够达到要求,长此以往,学生在心理方面形成了阴影。学校可以对评分制度进行改革,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不按统一规定限定跑步时间,只要学生的跑步状态相比自身上一次有所好转,时间上有所缩短,便可以打一些高分来进行鼓励,这种做法增强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信心,在成功使学生消除心理阴影的同时,加大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
(四)以能力促兴趣
现阶段,体育学科的教育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项或某几项体育技能,而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通过几节课的训练就能够掌握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及学习的过程。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在掌握体育技能之前,首先需要建立学好体育的自信心,这份自信心的建立与体育老师的帮助和自身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心之后,便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在健美操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较好的办法就是在健身室的前面设置一面镜子,同学们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身影,对于做的不好的动作,能够及时纠正,整套动作下来,不仅锻炼了身体,掌握了技能,心理上也比较容易产生成就感,建立了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结语:以人为本的理念成功的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是学生的体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李亚戟(1972-),男,湖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一直在长沙市雷锋学校从事高中体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