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刘凯亚
创业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非常火热和时髦的名词。国家提倡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方面的帮助,来应对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的困境,缓解我国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是对他们价值观念的一次重新塑造,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证和重要前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的特点。本文主要探究我国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在对一些创业模式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创业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创业者应具有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奋发精神,这与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奇的特点是极为相符的。高校大学生有探索精神,充满着理想,他们想要做出属于自己的事业。这种“自己的事业”其实就是一种创业观念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创业理念。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可见我国已经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这也是我国人才战略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突出强调了“创新创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经济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创业也是充满着挑战的,从许多创业失败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挑战:他们富有创业的激情和青春的梦想,但是对创业的心理准备有所不足;他们有创业的项目和规划,但是对市场的调研不够;他们有创业的优势,但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和坚持下来的勇气。大学生创业既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作为创业的起点,又要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能把握机会,及时改变策略。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对自身所处地位、环境的一种改变。这种改变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的突破,是一种个性的释放和激发。大学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他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来构建创业目标和计划,这种创业的兴趣点必然是基于对自身的一种清醒的认识。通过这种创业的尝试,大学生能够在创业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各样性格的人,对于自身性格的培养和塑造也必然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也就是我国对未来人才战略的发展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创新创业教育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说,是源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的是一种意识,一种创造的意识,一种打破常规就业观念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基于大学生所具有的创造能力,是他们渴望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一种能力的塑造;其最终的目标则是培养一种创新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与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相一致的,是高校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一种改革的需要。因此,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或核心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意识和精神等,其本质指向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方式探究
(一)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知识经济新时代背景下,很多信息已经可以共享,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上,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了。这就要求高校应主动进行教学课程的改革,在创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参加一些创业社会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创业作好准备。
(二)创业教育与创业体系的同步发展
高等学校是一个既独立又与社会联系的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封闭的校园环境。由于高校大学生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没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还比较陌生,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创新创业课程的独立性使其可适用于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渗透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种创业教育,既体现了对创业者的精神鼓励,同时也应在物质条件方面给创业的大学生以支持,给他们的创业提供方便之门。
总之,国家在创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为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他们可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便利条件,运用智能信息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完成自我的改变,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民航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