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管理
热娜古丽·夏克热
(新疆师范大学, 乌鲁木齐 830054 )
[摘 要]随着近几年大学的连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国家为支持新疆发展,设立了内地新疆班,内地新疆班的设立促进了更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赴内地求学,接受内地高校高等教育。高校民族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内地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管理问题较汉族学生相对有其自身特点。通过一年在内地高校挂职锻炼的经历,明白如何管理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文中所述特殊性进行细化,提出管理少数民族学生的建议及对策。[关键词]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5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几年大学的连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国家为支持新疆发展,设立了内地新疆班,内地新疆班的设立促进了更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赴内地求学,接受内地高校高等教育。高校民族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内地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管理问题较汉族学生相对有其自身特点。1999 年全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 在校大学生规模快速增长,与此同时, 无论是新疆院校还是内地高校民族学生数量都得到了快速增长,但由于受历史、 地理、 自然条件限制, 疆内院校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与内地高校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内地高校在校生的比例较低,但由于地域分布相对较广、 学习基础不均和生活习惯差异大, 使他们成为内地高校中的较为特殊的群体。关注他们的大学生活, 分析影响这个群体适应内地高校的各种因素, 切实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不仅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 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 民族团结。一、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承担着为西部开发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人才,而且关系到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对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切入点应该是先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只有对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有了正确的、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管理。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以下的特殊性,包括:突出的语言差异的不适应性、适应环境周期较长的特殊性、民族意识相对较强,“小团体” 现象的突出性、文艺体育特长的普遍性等。通过对以上特殊性进行细化,找到正确、合适的管理少数民族学生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归属感的产生,形成主人翁意识并主动学习。
(一)突出的语言差异的不适应性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长的环境及语言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所以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少数民学生汉语基础较为薄弱,甚至有学生可能表达都成问题。在内地高校中几乎没有专门用维吾尔语或者其他民族语言撰写的学习资料供学生使用,基本上大部分的文献及参考资料都是汉文或是英文或是别的语种,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会倍感吃力,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适应环境周期较长的特殊性
新疆与内地的生活环境差异大,所以生活习惯也不一样,环境的巨大变化,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倍感不适应。少数民族学生中的许多学生很难适应内地得饮食习惯,他们有部分学生不在学校清真食堂就餐,却在校外民族餐馆就餐,这为其中部分学生借机会喝酒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一行为给学校、同学和自己带来了安全隐患。部分学生以前与其他民族接触少,到内地以后,有机会接触其他民族的同学,会因为生活习惯及语言不通而产生矛盾。另外,内地气候与新疆的气候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内地气候湿润,新疆气候干燥。很多学生在适应气候差异的过程中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应。在完全适应内地大学生活至少需要一个学期的适应过程。
(三)民族意识相对较强,“小团体” 现象的突出性
由于新疆地处祖国西北,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直爽朴实,因为自身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会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内地高校生活, 加之在生活和饮食习惯上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无法融于汉族学生的生活学习圈,这就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与本民族学生聚集在一起的情况,并造成 “小团体” 现象的出现。
以内地某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为例,学生中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民族,其中以维吾尔族学生比例最高。他们几乎遍布新疆各地州,其中南疆地区所占比例较高。各民族之间在语言、生活习惯、地域、经济文化背景及个性特征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他们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外来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极强。尤其是到内地读书后,了解了与内地的差距,也认识到自身差异后心理上比较容易敏感,很在意同学及老师的看法和做法,甚至将其他同学无意间的言语和行为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并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基本上外出活动都是同样生源的几个学生在一起。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以上的不适应性,可能会按期组织、参与“同乡会”之类的活动。
(四)文艺体育特长的普遍性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是能歌善舞,学生生在歌舞之乡,长在歌舞之乡,从小就受到歌舞的熏陶,歌舞已成为他们精神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进人内地大学后,在文艺和体育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学校举办的各类文艺节目及运动会场上总有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文艺方面的特长,不仅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更让广大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内地某高校已连续举办名为“民族博览会”的少数民族展览会,通过让学生自己介绍本民族的特色物品、特色小吃及民族服饰、歌舞表演等内容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形成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于内地高校学生管理者管理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认识
(一)由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老师对于新疆存在的非法宗教等活动及相关政策的认识不足。管理者很难区分“民族习惯”与“宗教习惯”,例如针对少数民族女生戴头巾一行为,学生解释为民族习惯的原因,管理者会因为怕语言沟通不顺使学生误解而认定为“民族习惯”,但是结合学校个别现象可以得出戴头巾的四条原因:(1)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需要戴头巾(内地环境相对湿润,基本没有风沙天气,不需要佩戴);(2)在家做家务,为了卫生可以佩戴头巾(学生在校期间不需要做家务,不用佩戴);(3)患有头皮疾病或毛发疾病的可以戴头巾;(4)家里有丧事允许戴一定时间的头巾;
(二)学生管理老师的挂职锻炼可以双向进行。即可派出内地高校学生管理干部到新疆各高校交流学习,也可派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干部去内地高校交流学习经验。交流过后回到本校再与管理少数民族学生的老师进行交流、传授经验。
(三)要和学生们交朋友。将心比心,以真诚真心换信任,只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用真切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才能信任管理者、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管理者要从学习、生活等方面真正关心他们,尽可能解决学生反映的合理范围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信任管理者,把管理者当朋友当亲人而非仅仅是管理他们的老师;
(四)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是少数民族学生就加以照顾,对于学生违反校纪校规,不袒护、不纵容,而是教育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建议和对策
(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大一新生克服不稳定情绪。给新疆少数民族大一新生解读国家政策及学校规章制度,向他们展示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带领新生参观生活环境和知晓规章制度等,帮助他们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大学生活。同时,引导他们看清自身观念中的封闭思想并进行深入反思,对于新环境形成主动适应的意识,可促进其更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可通过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帮助新入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也可通过新老生座谈会,交流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还可开展老生带新生进行所在城市一日游的活动,使新生更全面的了解所处城市及将要面对的大学生活;同专业高年级的同学可定期对新生进行学习帮助,通过领会高年级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中经历和收获,帮助新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调整生活心态。
(二)注重细节,促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及交流活动,真正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切实的解决,例如:清真食堂不能只有米饭,可增加新疆拌面等面食;在民汉合宿的基础上,通过文明宿舍评比的开展,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打造有特色的宿舍文化等,不仅可以展示民族文化,还可增加练习汉语的机会,增加与其他民族学生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除了学校常规的奖助学金、生活补贴等形式外,创造争取勤工助学岗位的机会,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清真食堂在保证新疆学生饭菜供应的前提下, 要允许其他民族师生就餐,这样对促进解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增加文化相互交流有很大的作用。
(三)正确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习俗,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营造和谐健康的民族文化氛围,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归属感。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特殊的民族习俗和文化观念,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首先要正确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同时全面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内地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合格人才的协作计划等政策。只有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在生活上讲究什么,在思想上重视什么,对哪些方面比较敏感等问题,管理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学生的归属感才会强烈。
(四)重视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培养。积极发挥他们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正面带头作用,让学生骨干了解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他们对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起到正面的带头作用。
(五)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做好大学职业规划。首先,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的认识能力。为此,管理者要提早着手为他们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分析自我,制定符合自身的择业方向与求职目标。其次,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根据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成功率。同时,可联系邀请专业对口的相关用人单位来校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宣讲,组织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习,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到基层去,到最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去。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正确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管理可以增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的信心、坚定对学校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另外可大幅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新生活、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赵新勇,刘甜甜.少数民族内地版生源大学生的管理工作[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1).
[2]蒋丽萍,李颖.北京市属高校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J].学理论,2015(14).
[3]艾尼瓦尔•亚森,薛徽.内地学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索[J].学理论,2012.
(作者简介:热娜古丽·夏克热,女,新疆乌鲁木齐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目前主要从事高校就业指导与研究工作。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管理服务工作科研项目(批准号:XJNUGF20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