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美国在中日争端中的作用
汪 海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虽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中大体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交往状态,但这种稳定却在步入近代以后受到极大冲击,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中日间的实力对比,更彻底颠覆了日本对中国的传统认知,中、日关系自此急转直下,直至抗日战争的爆发,两国关系陷入历史冰点,彼此视同水火,两不相容。战后又因长期分属不同的阵营而互相敌视。时至今日,两国关系又因为领土争端和“历史认识”问题而忽冷忽热,真正意义上的和解依旧遥遥无期。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何以中日争端如此棘手?美国在当下愈演愈烈的中日争端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中日争端概述
冷战结束至今,中日关系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两国关系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一种“政冷经热”的局面,原因即在于对一些重要问题的严重分歧时时阻碍着两国和解的实现,而自2012年日本购岛闹剧之后,两国关系更是坠入了后冷战时期的最低谷,中国民间反日情绪的大爆发甚至直接让原本已不容乐观的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直接下滑到“政冷经凉”,两国关系前景堪忧。而在阻碍两国和解的众多因素中,领土争端和“历史认识”问题是笔者眼中最突出的两项。
领土争端问题指的是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而展开的争夺,对此,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不可调和。具体而言,中日围绕钓鱼岛主要存在三点分歧:其一,日本认为其在1895年决定领有钓鱼岛,声称当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确认了该岛属于无人岛,因而在国际法上当然有效;对此,中国则声称该岛在此之前便已属于中国,日本所谓的领有根本无效。其二,日本认为中国的领有权主张是在1970年代发现钓鱼岛周围丰富的石油资源之后才提出这一问题的;中国主张并非如此,钓鱼岛一直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其三,关于如何看待钓鱼岛的现状两国也存有争议,中国主张自1978年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已达成共识搁置钓鱼岛主权问题,而日本拒不承认存在搁置争议这一说法。
除领土争端外,“历史认识”问题是阻碍中日和解的另一要素。所谓“历史认识”问题指的是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未能深刻反思侵略历史,致使其国内很多人非但不承认曾经发动的侵略战争,甚至试图通过修改教科书等手段来美化侵略战争、掩盖其侵略历史,以期借此恢复因战败而受损的民族自信心。具体而言,“历史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形式为甲级战犯“招魂”。靖国神社的宗旨是宣扬和灌输“皇国思想”,进行军国主义精神教育,这也是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并有死灰复燃之势的重要原因。
(2)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掩盖侵略罪行,误导后代。 日本政府借口历史教科书是民间学者编撰,把歪曲历史的责任推到一些民间学者身上,纵容右翼团体歪曲历史事实,这是近些年教科书问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3)“历史认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皇国史观”,所谓“皇国史观”是指日本天皇治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核心就是将日本的天皇、国土、种族和宗教说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说成是“解放亚洲”的正义之举,将为侵略卖命视作“效忠天皇”和“为国捐躯”,因而“皇国史观”可以说是现今日本否定和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一、如何看待美国在中日争端中的作用?——两个“楔子战略”
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强调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目标是防止出现一个能够主导欧洲或亚洲从而向美国提出挑战的大国,还要防止欧亚主要国家相互间形成排斥美国的联合。正是这样一种欧亚地缘战略为我们理解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现状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架构,即对于欧亚大陆任何冲突与争端的理解都不应忽视美国的作用,都应当在美国的地缘战略大目标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当我们再审视影响中日和解的问题时将不难发现,影响和解的两大因素“领土争端”和“历史认识”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美国影子,绝非我们通常主观认为的单纯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复活及日本对我国领土的无耻窃夺。
首先,从领土争端问题上来说,显而易见的是钓鱼岛问题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国。美国在1972年将钓鱼岛管辖权交予日本固然与钓鱼岛的战略地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中日之间打下一个“楔子”,为两国制造潜在的领土纠纷,阻碍两国最终实现真正的和解。在美国看来,一旦中日两国超越了领土纠纷之后,两国关系必然实现一种实质性的升级,这就可能造成美国失去日本的可能,甚至极端情况下中日两国联手将美国排挤出东北亚,而这显然是美国所无法接受的。因而,主动制造这样一个“楔子”就显得尤为必要,而选在中日关系回暖的1972年将钓鱼岛交予日本,这样的离间之意就更是不言自明了。现如今,由于领土问题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领土与民族主义情绪的深刻关联,即任何在领土问题上的妥协都会被国内民众毫不留情地视作卖国行径而不能容忍,中日两国现今在钓鱼岛问题上迟迟难以取得进展与两国民众激昂的民族情绪亦密不可分。如此一来,在领土问题上两国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个僵局,没有一方愿意让步,也没有一方能够让步,两国领导人出于对国内民众情绪和个人政治前途的考虑,坚守立场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这样一种僵局的产生,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立场模糊、左右逢源的美国,一方面美国可以继续借助日本来施行对中国的遏制,另一方面,领土争端造成的紧张局势又让美国“重返亚太”变得师出有名,更重要的是,领土问题的长期存在彻底杜绝了中日联手排挤美国的可能。
其次,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日本对于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在中国人眼中是与其军国主义传统及右翼思想的死灰复燃分不开的。作为日本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中国人民的警惕毫无疑问是有道理并且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对于这一问题的考虑,笔者认为同样不能忽视美国在此中的作用而孤立地去谈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出于对日本人根深蒂固的“侵略者”形象,国人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关注往往集中在与中国密切相关的相关问题上,例如日本对侵略历史的美化、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然而我们在对于这些歪曲历史的行径表示愤慨的同时,不应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战后的体制归根到底是由美国人主导建立的,今天的日本是在接受美国的亚洲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日本对于历史的修正最终必然要走到美国的对立面。美国心知肚明的是日本右倾化最为严重的后果可能是推翻东京审判和《波茨坦公报》,若然,日美同盟必将走到尽头,而这显然是美国需要极力避免的。
此外,细思美日关系将不难发现,即便是在美日之间,对于某些历史问题同样存在着不同看法甚至是矛盾与冲突。关于历史问题,中国对日本的考虑始终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进行的,与之相似的是,日本对于美国的某些考虑也是站在一种“受害者”的角度来进行的,这种受害者心理在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考虑到日本是迄今为止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有此心理并不难以理解)。日、美在历史问题上的深层分歧体现了两国对战争道德和战争责任的不同理解,而这种分歧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美日军事同盟的华丽外衣以及中、日当前的紧张局势而被掩盖了,但笔者坚信,待形势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矛盾的显现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而笔者认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同为二战战胜国的中、美两国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坐在了同一条船上。
不过放眼现实,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本应与中国身处同一阵营的美国却在不断高调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对于日本的右倾化非但没有像中国那样表现出高度的警觉,甚至常常给人一种有意纵容的感觉。何以至此呢?如果我们永远抱着对日本的仇恨来审视这个问题,那么将永难窥探问题的症结。而如果我们始终将对日本的考虑放到美国地缘战略大目标这一框架下来进行理解,也许就会发现其实日本现阶段的右倾化也可以被视作为美国有意在中日之间打下的“楔子”,其目的在于用一定程度上满足日本对“正常国家”地位的渴求来换取日本对于迅速崛起中国的遏制,同时利用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复兴的深切担忧来离间两国关系,杜绝中、日间的和解以及可能由此导致的两国在一定区域内排斥美国势力的情形。
二、结语
由于领土和历史认识问题上的争端,中日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得到切实改善。只是,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在处理争端的时候应当着眼于长远,毕竟,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来说,最具压倒性意义的不是历史,而是维护当今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和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前景。
诚如周总理曾说过的那样,“中日关系是两千年的友好和五十年的对立,同两千年比起来,五十年只是一瞬,而且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向前看”,在中日争端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从心底认识到两国和解的必要性。只是,和谐的中日关系不会凭空得来,在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的亚太战略作用下,要想切实改善中日关系,显然考验着两国领导集团和两国人民的智慧。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