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中两种主要颜色词黑与白的基本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来源于在语言发展中,其所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导致语义变化和差异。因此,在翻译时特别要注意翻译中的语义不对应情况。
关键词:颜色词;象征意义;内涵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记录各种颜色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具有其基本意义,即表达颜色的符号,而且由于受不同的文化影响,其所象征的文化伴随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从语义语用角度,浅析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黑与白的语义所指内涵的区别,了解词义受不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语义变化与分歧。
一、黑与白的基本象征意义
黑色与白色的对立和统一 汉语和英语有其不同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所以相同的颜色词却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英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圣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对颜色的好恶主要来自圣经。如黑、白两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黑暗与光明。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也叫做“死色”。西方人在葬礼上身着黑色服装,表示哀悼。黑(Black)用在比喻上给人一种可怕、甚至邪恶的感觉,在西方是一种基本禁忌色。英语中许多与可怕、邪恶有关的词都与黑色相关。如:"black death"(黑死病);"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black sheep" (害群之马);"blacklist"(黑名单); "Blackmail"(讹诈勒索);"black—hearted"(黑心肠的,歹毒的);"talk black into white"(指鹿为马,诡辩)等。用于表达感情色彩时,black还常指“生气的,阴郁的,不高兴的”负面情绪。如:"be in the black mood" 情绪低落;"to give somebody a black look" 恶狠狠的瞪某人一眼;"black-browned" 愁眉苦脸的;"black ingratitude"忘恩负义……所有这些词语都表明"Black"(黑)与坏的、邪恶、愤怒的特征相联系。
与"Black"(黑)相对的"White"(白)在西方文化里则有吉利、美好、幸福、快乐的涵义。西方的“白”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像白雪、牛奶百合花等,代表高雅纯洁。另外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所以“白”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纯洁、美好。 “a white soul”是纯洁的心灵; "a 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西方人举行的婚礼,新娘穿白色礼服,以示爱情的纯洁和美好幸福。丹麦童话故事中让人喜爱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白色还象征“正直,诚实,高尚”。如:"white man"(有教养的人);"white knight"(白衣骑士);“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 “white hand” (廉洁、诚实)。美国华盛顿的"白宫"(White-House)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西方国家发布的正式文件叫"白皮书"(white paper)……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在西方存在着重白忌黑的传统。英汉两种语言对黑色的使用,意义趋同部分较多,大多含贬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白同属五色,都是正色;五色即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东、南、中、西、北。古人认为东方的青色象征万物生长,南方的红色象征万物茂盛,西方的白色属秋,北方的黑色属冬。黑代表冬天,万物凋零,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象征不祥。从历史背景看,因生活经验局限,人们对黑暗有种本能的厌恶和恐惧,所以黑色多含贬义。如传说中的阴曹地府黑暗无比,黑色象征死亡,恐怖,阴险。在现代汉语里,“黑”的派生词总是与坏的、不幸、灾难、邪恶等意义相联系。如“黑帮”、“黑话”、“黑市”、“黑心”、“黑名单”、“背黑锅”等。此外,黑色为天玄,在中国文化还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现代葬礼,人们臂缠黑纱,正式场合穿黑衣,代表庄重,肃穆。古代帝王一度穿黑表庄重。
但是中西文化对“白”的使用却大不相同。在中国古代的五行五方学说中,西方为白虎,主肃杀之秋。我们的祖先还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而认为明月与萧煞的秋季连在一起,而代表秋天的颜色也就是白色了。我国古代经常在秋天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有“秋后问斩”这一传统。这样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忌讳,象征死亡,凶兆。自古以来中国葬礼上人们“披麻戴孝”,打“白幡”,办“白事”。在中国古代,白色还使人产生卑贱、清贫的联想。“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采,故称“白衣”,后世称“布衣”。古代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因此在汉语里,白字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眼”、“吃白食”、“一穷二白”等等。在传统戏剧里,“白脸”象征着奸诈和背叛,舞台上的曹操就是一个大白脸。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相当多的场合表现出对黑、白两色的厌恶甚至畏惧,以至避讳它们。这与西方文化中对黑的态度相近似,而与对白的态度则大相径庭。
二 “黑”与“白”的象征意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汉语中的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源自于华夏民族祖先对天地的崇拜和阴阳五行五方学说。在这一体系中,土居中央,而黄色为地之色也,因此黄色为中央之色,最为尊贵。日出东方,天际为苍色,属春;日中为南,南方为红色,属夏;日落西山,西方为白色,属秋;日没为北,北方为黑色,属冬。春(苍色)象征万物生长,夏(红色)象征万物茂盛,而秋(白色)和冬(黑色)则意味着万物凋谢,生命消亡。根据这一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色彩等级,即黄、红、青、白、黑,颜色有了尊卑高下之分:以黄色和红色为尊,以黑色和白色为贱。后来加上了紫,即黄、紫、红、青、白、黑。如唐代,皇帝着黄色,最为尊贵;三品以上的官服为紫色;四、五品为红色;六七品为绿色,官服上有文饰;而平民之服无文饰,所以称白衣。
而英语国家文化受基督教影响颇深,西方人对颜色的好恶有许多来自于圣经。在圣经中,黑色象征着魔鬼与邪恶;白色则是上帝、天使的象征;背叛耶稣的犹大身着黄衣,给黄色赋予了胆怯、卑鄙、无耻之意。所以在西方文化中就有重白忌黑厌黄的传统。
三、翻译中的语义不对应
英汉两种语言对黑色的使用,意义趋同部分较多,即大多含贬义。那么在英汉互译时是否就可采用直译?回答这一问题,还需根据各自的语境,对其蕴涵的文化因素加以考虑。对于语用一致的“黑色”可采取直译法,如“黑名单”(black list),“黑市价格”(black market prices)。但在中英颜色词语用意冲突甚至空缺时,只能采用意译,如black bamboo(紫竹), black tea(红茶),beaten black and blue(打得青一块、紫一块)。“黑”对于语义完全不趋同的,采用意译。如黑心是evil mind;黑幕是inside story;“黑帮”应译为"reactionary gang"而不是 "black gang",因为在英语里"black "并无“反动”的意思。
“白”在现代汉语里也有反动、落后之意,英译时若直译为" white"则令人不解,宜用意译。如“白区”应译为"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国统区)。此外,“白”在汉语里还有徒然、无用、轻视等等含意,在英译时都与"white " 无关。如“白开水”译 为"plain boiled water "; “一穷二白”译为"poor and blank";“白费劲”应译为"in vain"。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需要谨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白”都译为"white"。
四、结语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黑与白两个颜色词在语义上的对立与统一,反映出中西文化在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等上的差异。在学习和翻译中,要防止望文生义,要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使译文体现目标语人民的文化习俗,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
参考资料
[1]唐振华:《 符号学与'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深圳大学学报,1996年8月。
[2]万昌盛:《色彩的困惑——翻译札记》,《中国翻译》,1991年3月。
[3]张得鑫:《中外文化漫议》,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4]陈晓燕:《英语中的颜色词趣谈》,安阳大学学报, 2004年9月。
[5]苑逸飞、季明平:《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 199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