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王相伟
一、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一)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清末,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变得突出,为了转移国内无产阶级斗争的视线,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亚非拉等落后国家抢夺原材料,输出商品和资本。同时,美、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赶上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在二十世纪上半期连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危机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一批批志士仁人,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相继领导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土地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但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迈向近现代化的步伐缓慢而艰辛。在此社会背景下决定了傅斯年成为了资产阶级的一员,也决定了其政治生涯中反对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政府,拥护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府。
(二)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的学术背景
20 世纪以来,世界史学发展的态势为之一变。在西方,19 世纪占据西方史坛的兰克学派盛极而衰,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受到了新史学的挑战;在中国,20世纪伊始,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倡导史界革命,对中国的传统史学展开批判。这一时期,一大批美国“新史学派”的代表作如鲁滨孙的《新史学》、绍特威尔的《西洋史学史》、班兹的《史学史》等相继被翻译成中文,并得以广泛传播。但是,资产阶级史学有缺陷,对封建史学的批判不够彻底。
二、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清末,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变得突出,为了转移国内无产阶级斗争的视线,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亚非拉等落后国家抢夺原材料,输出商品和资本。同时,美、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赶上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在二十世纪上半期连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危机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一批批志士仁人,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相继领导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土地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但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迈向近现代化的步伐缓慢而艰辛。在此社会背景下决定了傅斯年成为了资产阶级的一员,也决定了其政治生涯中反对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政府,拥护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府。
三、傅斯年的史学思想
(一)史料学思想
目前,史学界大多用“史学就是史料学”一语来概括傅斯年的史学理论,笔者认为,对此需要作些分析。傅斯年的史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他并未简单地把史学同史料学等同起来,只是由于过分强调史料的重要而显得有些矫枉过正。傅斯年的史学理论产生于中国传统史学同德国语言历史考证学派的撞击之中,大约形成于1927年至1930年之间,主要标志是发表于1928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其主要内容有:
1.史学就是史料学。他认定坚实的事实只能得之于最下层的史料之中。1928 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说过,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在《考古学的新方法》中,傅斯年又说,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谈……历史的对象是史料,离开史料,也许成为很好的哲学和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关。三十年代初,傅斯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史学方法导论》时曾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便是史料学。注重史料本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傅斯年还同时深受德国语言历史考证学派的影响。他非常赞赏兰克,而兰克的最大贡献就是重视第一手史料,开档案研究的先河;他推崇的另一德国史家蒙森,也是以收集考订罗马史料而出名的。傅斯年在中西史学传统的启发下,将史料学视为史学的根本,并大胆地把它作为史学的“中央题目”,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在中国史学上还是独一无二的。
2.史学的进步有赖于扩充研究材料。他认为,凡一种学问能扩充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并且认为,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利用了档案,然后可以订史,利用了别国的记载,然后可以考四裔史事。在《史学方法导论》中,傅斯年曾说,我们要能得到前人所得不到的史料,然后可以超越前人;我们要能使用新得材料与遗传材料上,然后可以超越同见这材料的同时人。为更多地占有材料,傅斯年还曾高呼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3.“史学只是史料学”,它没有一般的用处,只能是纯学术的研究。傅斯年认为,我们不做反对普及那一行中的工作,历史学和语言学之发达自然于教育上也有相当的关系,但这都不见得即是什么经国之大业不朽之大事,只要有十几个书院的学究肯把他们的一生消耗在这些不生利的事物上,也就足以点缀国家之崇尚学术了……这个反正没有一般的用处,自然用不着去引诱别人也好这个。总之,傅斯年认为,史学只具有学术功能,并不具有经世致用的功能。
(二)史学研究方法
除了史料以外,傅斯年一生都在讲究史学方法。他开设的课程《史学方法导论》,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史学研究方法。
1.比较法。比较法指的是对于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异同比较(又称历时性比较或垂直比较)或空间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又称共时性比较或水平比较)的一套历史研究方法。在《史学方法论导论》中,他说过,历史的事件虽然一件只有一次,但一个事件既不尽止有一个记载,所以这个事件在或种情形下,可以比较而得其近真;好几件事情又每每有相关连的地方,更可以比较而得其头绪。傅斯年把史料归纳为八对十六种性质不同的史料的对勘互证。
2.自然科学方法。傅斯年说过,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傅斯年将自然科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历史领域来解决历史问题。所以研究古史的人在现在之需用测量本领及地质气象知识,并不少于航海家。同时他也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史学领域,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史学方法。
3.语言学法。傅斯年一向认为,思想不能离开语言,故思想必为语言所支配。傅斯年吸取众家之长,又引入历史发展的观点,系统地论证并使用了以新的历史语言门经治思想史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上,他的贡献还在于把历史学和语言学合成为一个研究所,使研究人员自然地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来研究历史。
四、傅斯年对史学的贡献及不足之处
傅斯年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基地,与史语所同仁一道,在长期的努力下,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我国的史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在考古学研究方面,傅斯年主张进行跨学科研究。史语所考古组的主要成绩是发掘安阳殷墟和对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在《史记》研究方面,傅斯年总结评价司马迁“非古史学乃今史学家”、“子长实最良之今史家”。在明清史研究方面,他进行了明清史料的收购与整理,校勘了《明实录》。在边疆史研究方面,傅斯年对中国边疆史特别是东北史的研究,有利于国民对中国东北的了解,有利于粉碎外国分裂中国的图谋。
傅斯年在史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何兹全说过,傅斯年的学问、见解也不能说已完美无缺,问题还是有的。由于傅斯年受阶级意识的影响,在其历史研究中,排拒马克思主义,不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使傅斯年在史学思想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傅斯年史学思想成长、成熟于清末民初。而此时期正是封建主义史学走向没落、资产阶级史学兴起的时期,同时也是中西史学冲突、碰撞、交汇、融合最为剧烈的时期。由于时代和学术发展的局限,对于史学理论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难免存在着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史学近代化的过程中,傅斯年功绩显著,功劳不容抹杀,在史学领域,其领袖地位不容置疑。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