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与人格
郑 英
石头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被赋予了坚贞耿介、纯朴自然、不入俗流之精神,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一些文人通过咏石,画石,藏石及自名别号、室名为“石”来彰显自己如石一般的人格精神。本文将从古代文人别号、室名的角度来探析文人人格中蕴含的“石”之精神。
石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意象,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深受广大文人的喜爱。一些文人在创作时融入“石”意象,表达其独特思想情怀;一些文人以“石”作为其别号、室名,意欲通过“石”来肯定自我,表达自我。本文拟从古代文人别号、室名的角度来分析文人人格中蕴含的“石”之精神。
古代一部分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号。这里的号特指古人的别号,也叫“自号”、“别号”。别号是由自己起的,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的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心志和情趣,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号。中国古代文人的别号非常丰富,取号方式也非常多,有的以祖籍地名为号的,有的以地位官职为号的,有的以自己的创作题材为号,而以自我的性情、癖好、怀抱和理想追求为号者居多。号并非人人都有,多为读书人所有(本文中的文人特指古代部分留下字号、室名的文人) 。室名是对个人拥有或使用的具体房屋的命名,由于室名能反映室主的心灵世界,表述个人心志,所以室名成为继字号之后标志个人身份的符号。取“石”之精神来自号成为古人彰显自我禀性的一大偏好,在《中国历代名人字号室名辞典》中古代取“石”为别号、室名之名人多达七十余,如“石公”这一别号就有四人:范允临、袁宏道、胡慥、寿铒。这些以“石”来作为自号和室名的文人是通过石之特点来自喻,以向世人彰显他们独特的人格精神。
一、取“石”之坚固耿介
石头作为自然界存在的实物,最早作为坚固自守、耿介不移的象征进入文化领域。《易经》豫卦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则吉。”介石,即树标于疆界之石,不可移动。旧注:“本义上下者皆溺于豫,而独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今人新注:“如疆界石标那样坚定不移,无有终了之日,贞固正守如此则吉。”坚韧、不屈服是石之特质,《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淮南子·说林训》:“石生而坚,兰生而芳,小有其质,长而愈明。”后人多取石之贞固耿介之义,这种坚固耿介之精神最早见于伯夷、叔齐之抱节守志。后代文人士大夫在遭遇朝代鼎革之际往往取石之贞坚正守、耿介不移之精神,通过其别号、室名向世人彰显坚定不移之志。古代许多拥有“石”一般不屈不挠、有气节的文人甚多。南宋诗人范成大,以其故里石湖自号“石湖”、“石湖居士”,取石之坚固耿介之精神。范成大于孝宗乾道六年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修订隆兴合约,慷慨不屈,使不辱命,以其坚贞耿介之人格精神得以保全气节而归,获得朝野内外的高度赞扬。一些文人取石之可破而不可夺坚的精神,在遭遇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时宁死不屈,表现出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明代文学家曹学佺,号石仓、西峰居士、雁峰居士,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明亡,捐银助饷,力赞隆武帝亲征收复失地。隆武帝亲征失败,清兵入闽,曹学佺香汤沐浴,整顿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坚贞如石,为世人所称道。
二、取石之纯朴自然、与世无争
道德经云:“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石不像玉一样华美,却是坚固朴实的。石乃土之精华而成,有土之厚德载物精神,《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石集天地之精华,蕴含着阴阳之气,宋杜绾《云林石谱·序》云:“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元刘诜《端溪砚石赋》说:“石者,天地阴阳之核,故蕴神毓异,无所不见。”石是沉默的,陆游《闲居自述》:“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道出了广大文人爱石之心声,文人对石头的青睐犹如对松、竹、梅一样,是一种对象征人格精神的追求。历史上爱石甚而有石之痴癖之士不计其数,其中米芾爱石之故事最为人称道,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记录了米芾爱石之故事:“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米芾著有“相石四法”:瘦、皱、漏、透。瘦即瘦硬如骨、孤高介节,象征着做人要有骨气,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皱即苍劲老道,历经人世沧桑;漏即上下通达,乐天知命;透即为人处世当虚化若谷,光明磊落。古代很多文人就如石一样孤高又虚怀若谷,既才华横溢又乐天知命,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操守。他们通过咏石、画石、藏石及自号为“石”来彰显自己如石般纯朴自然、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之志。以“石”来作为字号、室名的文人中,书画家占大多数,如沈石田、石门宋旭、石头陀蓝瑛等。他们爱石,画石,一生践行石之纯朴自然、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精神。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其父戴敏才,自号东皋子,是一位不慕功名、以作诗为乐的诗人。戴复古秉承了其父的精神,在南宋纸醉金迷的时代不吹拍逢迎,不作举子业。耿介正直,一生不仕,浪游江湖,以吟诗为业,终穷而不悔。石鼎道人黎简,清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绝”。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清贫,怡然自乐。
三、取石之不为流俗所重,抒发不得志之情
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石头是作为补天之材的,然而尘世间却有许多有才却不能作为补天之用的“石头”,唐人刘商曾在其诗《画石》中感慨道:“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白居易《双石》表达了石之不为俗流所接受之失意:“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 …人皆有所好, 物各求其偶。渐恐少年场, 不容垂白叟。回头问双石, 能伴老夫否?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在感慨石之不为俗世所取之命运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石的认可。石头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常被用来与玉对比。“君子比德于玉”,玉被作为俗世君子所追求的人格,而石则被作为质朴粗粝不为俗流所接受的人格。古代一些文人取“石”为别号、室名,既抒发自己如石般不为流俗所重、郁郁不得志之情,又表达坚守石之纯朴耿介之立场。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因寓居吴兴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遂自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虽然怀瑾握瑜,白石却坎坷不得志,年少时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生活困苦,常靠朋友周济。他四十三岁到四十五岁,上《大乐议》及《宋铙歌十二章》,得“免解”与试进士,但仍不及第。他一生除卖字外,常寄食于萧德藻、范成大、张平甫诸家。才华横溢却不得用世,姜白石在其词《玲珑四犯》中直率倾吐了“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的飘零之感。
综观古人字号、室名,取“石”作为别号、室名来表达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大多为宋以后的文人,有诗人、书画家、学者、隐者,这与唐宋以来“石”意象进入诗歌、园林、绘画等领域有关。自名为石的文人有很多标明自己为“道人”、“山人”、“居士”,如石道人、石隐菴居士等,“道人”、“居士”都是名号,而非身份。他们不是真正的宗教教徒,他们更多的是“意识或潜意识中摆脱仕途烦恼、逃避现实困境、寄情自然风物、寻求精神超越的观念,却又实实在在与信仰层面的宗教,发生感应、共鸣和沟通。”标榜自己为“道人”、“山人”、“居士”是文人们结合自身理想、经历,意图寄情石之精神来寻求精神超越,向世人彰显其归隐自然山水之意。
综上所述,文人以“石”为别号、室名来向世人展示其坚固耿介、纯朴自然之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对当道不满的情怀。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识微信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控制的行为,并合理的利用微信达到合理交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微信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培养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独立思考、消化、吸收和批判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强化微信犯罪的宣传力度,坚决抵制利用微信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与此同时,应强化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利用微信的过程中,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受到侵害。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