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金 双 穆雪梅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通常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本文从创新工作室配置方式,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引入服装设计大赛,建立评价机制等几方面,对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引进项目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它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源于20世纪的欧洲,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根据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对设计专业的需求,将作坊式工作模式引入到设计专业教学中,从而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我国设计专业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适用于服装设计专业
服装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思维创新能力,又要掌握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模仿企业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战训练环境,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既可以检验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又可以开拓创意思维,启发创新能力,提高实践工作技能,是非常符合服装设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多数服装设计工作室还存在着管理落后,项目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缺少奖惩评价机制等问题,不能真正发挥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因此工作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建设工作
(一)根据项目内容组建工作团队,创新工作室配置方式
服装工作室一般按照专业方向分为创意设计工作室、制版工艺工作室、针织工作室、印花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工作团队,单独安排教学和独立管理。但是服装项目任务一般都需要多个工作室共同协作完成,工作室之间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出现冲突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创新工作室配置就是要以项目为导向,根据项目需求由不同工作室成员组建新的工作团队,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分派不同的工作任务,如设计、制版、工艺、印花等。这样有助于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内容,把控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中采用人员轮换的方法,为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技能提供条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引进企业工作项目,丰富工作室实践教学手段
服装工作室作为一个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关联性的实践平台,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将企业项目引进到工作室中,将单一的技巧训练转化为综合实战式的整体化实践教学,形成一种以项目工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做企业项目,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的调研能力、设计制作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还能够将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引进教学中,完善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
(三)将服装设计大赛引入工作室,突出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的训练
服装设计大赛是检验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展现学生设计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主要舞台,很多服装院校已经将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纳入到常规教学工作之中,参加服装设计大赛已经成为服装工作室的重要工作之一。工作室良好的专业设备和技术力量为参加设计大赛提供了专业技术保障,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可以亲身实践从作品设计、选购材料、版型设计到工艺制作等各个工作环节,从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促进了专业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锻炼了团结协作精神,丰富了理论联系实践手段。
(四)建立工作室评价机制,奖惩分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承接社会项目,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和工作竞争的压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应该健全评价机制,做到奖惩分明,通过量化设计指标、分配实践任务,建立由企业、市场、导师组成的三方评价机制,检验学生的工作成果,使实践过程显得新鲜而富有挑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了学生创业意识。
四、结语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服装设计专业,能够将课堂教学、项目任务和社会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营造企业工作氛围,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完善服装设计工作室建设,能为启发学生创意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提供有力的帮助。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