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和素食主义
刘园园 陈晓莲
每一个宗教或意识形态系统都有一套道德准则,旨在帮助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工作者相信一种灵性生命。这些法律多数要归功于个人的超自然力量,它们被一种惩罚和奖励系统支持。然而,佛陀的教义是一个系统,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由我们行为的心理背景或动机决定的。
道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智慧的一种帮助,旨在学习控制恶意的反势力,有利于品质的发展,为进一步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最终从心理根除痛苦的思想。
佛教伦理成为正确的演讲、正确的行动和正确的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世俗的追随者要求信徒保留的五戒:不威胁生命,不直接或间接地偷窃,拒绝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不服用使头脑混乱的物质比如饮酒。约翰•戴多•卢里说:“所有的佛陀教导,真的不是给别人的戒律,而是给佛陀的誓言。”
起初这些戒律看起来基本合理——不要谋杀,不偷盗,不强奸,不要撒谎,不喝酒,然而,这样的层次,需要多年的实践,才能了解它们的全部意义。不正当的性行为意味着不欺骗偶配,不把性作为暴力的工具。另外,说谎似乎是老生常谈。虽然说谎通常被认为是错误的,然而,它会是一个错误,因为它认为你必须说真话,这意味着二元论,说实话是好的,不说真话都是不好的。如果一个人永远不应该说谎,那只有在事实是有益的或令人愉快的的情况下才成立。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如果你藏了一个犹太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军官来到你的门前,问有没有犹太人在里面,你是用说谎来保护他们,还是说实话,招来他们的死亡?
服用使头脑混乱的物质这一戒律显得简单——不仅仅是指酒精,咖啡因等这些物质,使头脑混浊物质的定义是什么?钱可能是这种物质吗?邮票呢?如果有人受欲望驱使,去做不道德的行为来获得更多的钱,你可以考虑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判断,受到这种物质的影响。如果有人收集邮票,并开始花大量的时间远离家人,追求爱好,或者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多的收集邮票,你也可以考虑他们的心灵受到这种物质的影响。欲望是成瘾的关键因素,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身体或心灵的欲望,它定义了什么是头脑混浊物质。
不偷的戒律——并不仅仅意味着明显的盗窃行为,如入店行窃或偷一辆汽车。它还包括不破坏环境或不尊重自然。要考虑到一切,每一个生物,每一株植物,岩石或流,作为可再生,不要觉得它们不值得尊重或关注。逼迫别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他人持有一种心理上的权力,或者在感情上和经济上利用人,也是一种偷窃的形式。
拒绝吃肉似乎是一个更有争议的戒律。表面上看,这一戒律仅仅意味着不伤害或杀死生物,或参加任何侵略,无论是口头的或身体的。但是所有的生命都包括在这一戒律里,从最小的昆虫和蠕虫、鸽子、猫、猪、牛、人类、大象和鲸鱼。尽管所有的佛教徒都相信不能杀生,但对于佛教徒是否应该把肉作为他们饮食的一部分,还有很多讨论。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佛教没有一个领袖有真正明确的答案。大多数会说,“是的,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但也有例外,”你必须考虑到,在佛陀的一生中,在印度,饥饿对他的同胞是理所当然的。当施舍时,它不仅被视为一个伟大的尊重,但作为一个伟大的奉献给给予者交出了许多需要的食物。因为他们靠施舍生存,这是事实,所以佛陀允许吃肉。但佛教居士不吃肉,这也是事实。最终,只有素食施舍给僧侣和尼姑。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陛下不是一个严格的素食者,但偶尔吃肉只是他的医生的建议。然而,他大力提倡素食和饮食可以帮助取代肉类一起进步:“数以千计的动物被杀害了。这是非常可悲的。我们人类可以没有肉,特别是在我们的现代世界了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蔬菜和其他补充食物,所以我们有能力和责任挽救数十亿人的生命。我认为,我们作为人类的基本性质是素食,让一切努力不伤害其他众生。”因为杀死导致杀死。如果你吃肉,你就要为许多人的死亡负责,所以即使你做好事,你也不能享受真正的和平。要享受和平,你必须创造和平,而不是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所有的生命,只吃素食。
然而,约翰讲到:“从生命的同情和尊重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明确的是,这个戒律是不杀生,要有慈悲和敬畏的心。在佛教中,没有命令,禁止和内疚。相反,是鼓励行善、拒绝欺骗和对心灵的伤害,我们自己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结果。当它归结到它,每个人都可以决定什么戒律,并以什么程度,他们希望保持这一切取决于如何努力。佛教僧侣和尼姑们承担着遵循200大戒律,无数条的戒律,其中许多是被传下来的佛陀,以及他们特定教派的规则。各种规则,内容和关注的戒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寺院修道院。他们可以从一般的讲话,到具体的饮食指导方针,为某些寺院立戒律。
那些对戒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或对实践有真正奉献的人,有些人相信他们是迈出佛教道路的第一步。犯下错误后,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些人也相信,必须找到一个戒律,在自己内心严格坚持,并且意识到要实现自我,实现戒律,而精神的戒律是观察他们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正如达赖喇嘛所说的那样,“缺乏内在的约束是一切不道德的根源行为:我们的能力是惊人的,我们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我们只是不能成为更好的人。”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