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论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16-07-06 21:34:35        发布人:李晓洁        浏览次数:336 次

论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李晓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载体,是促进和提高儿童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参加成人生活的愿望,而且可以获得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发挥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语言、动作、个性等得到发展。

社会性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幼儿正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游戏与儿童社会化密切相关,它是儿童以后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本文中,社会性指涉的范畴包括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游戏的方式很多,参照系不同,游戏的种类就不同。如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可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两类。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性游戏和表演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学前儿童能了解人际关系与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所扮演角色的良好社会性行为与品质,能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学习用适当的方式相互沟通,表达个人意愿、情感和见解,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等,从而促使儿童不断地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认知是学前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影响其社会行为,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得到积极的社会知识经验。

(一)学习认同社会角色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在游戏中把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表现出来,从而对生活的认识得以加深和巩固。多种多样的游戏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例如,玩角色游戏“公共汽车”,幼儿要分配角色,谁当售票员、谁当司机、谁当乘客。当司机的幼儿要决定用什么当方向盘,用什么当刹车。到站后按某一按钮自动报站名。当乘客的幼儿把自己当成老爷爷或老奶奶,要假装去某个地方做一件事情。

(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游戏中蕴涵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儿童在游戏中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文明行为,可以缩短儿童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人们现实生活角色的缩小版,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游戏。比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扮演“妈妈”,不仅给孩子喂饭、穿衣,也特别疼爱孩子。“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也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教育自己的布娃娃要尊老爱幼。比如幼儿扮演“教师”,不仅模仿教师上课,带孩子做游戏,也模仿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另外,各种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幼儿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并不断减少在游戏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学会了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等。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

   (一)丰富个体的情绪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父母的幼儿体验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给孩子做饭、喂饭,为娃娃穿衣服,盖被子,给孩子洗澡,送孩子上学。原苏联幼儿教育学者门捷利茨卡娅指出,尽管游戏辞典里有“好像”“假装”等词,但幼儿在游戏时产生的情感永远是真诚的,孩子不会作假,也不会装样子,“妈妈”真心爱着自己的“孩子”。随着游戏主题的发展和构思的复杂化,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丰富、更深刻。在“医院”游戏中,幼儿会像医生一样给“病人”听诊、开药,嘱咐“病人”按时吃药。当“护士”的幼儿不仅给“病人”试体温、打针,还主动搀扶病人, 让“病人”好好休息。游戏中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同情心。在“理发店”、“商店”中当服务员的幼儿,尽职尽责地为“顾客”服务,客人的感谢使他们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赛性游戏中,幼儿经历着紧张,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总之,游戏使幼儿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式。

(二)发展道德感与责任感

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道德意识的萌发,唤起潜在的道德感。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合作、团结、责任感、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对其成长为一个道德人奠定了基础。因此,游戏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的载体和资源,它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契机。比如“爱心医院”游戏中,开展“献爱心”活动,免费出诊、为病人看病,使幼儿知道关心同伴,在家人生病时知道主动去探望,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在“公共汽车”的游戏中,扮演给老人和抱小孩的让座。

(三)消除不良情绪

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幼儿的愤怒、厌烦、紧张等不愉快情绪,在游戏中得以发泄、缓和。通过游戏,可以有意识地改善儿童的不良性格,疏导消极情绪,情感进行宣泄,克服恐惧感。 比如害怕打针的幼儿,可以通过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护士给娃娃打针,给自己同伴打针,来克服由真正的经历带来的害怕感,控制这些恐惧的情感。幼儿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

三、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来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谦让等。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引导主要是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矫正问题行为的一种努力。

   (一)提升交往能力

游戏是学前儿童交往的媒介。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社会性的游戏活动,儿童实现与同伴的而交往活动,并形成他们的社会性行为。游戏中的这种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构成儿童实际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经途径。幼儿扮演角色必须进行角色间的交往,学会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愿望,理解其他角色的意义与态度并做出反应。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当幼儿扮演别人时,由于角色的需要,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可以比较自然的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与完善。这种关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二)习得交往技巧

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亲自体验他人的角色,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履行自己角色。角色游戏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也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角色游戏越深入,幼儿交往频率越高,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角色游戏还培养了幼儿的交往技能。在游戏中,幼儿必须学会妥协与让步,学会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和交换等交往方式,以使自己的愿望在游戏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达成。这样,在不断解决游戏纠纷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另外,通过角色扮演,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提高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幼儿从家庭中的“宝贝”、“中心”变为群体中普通一员,随着角色的转换,要求他们把在家庭中养成的某些习惯做法改变,学会遵守集体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在模拟社会生活中去感知、去体验,产生利他行为,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但这种积极作用不是自然发生的,还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和引导。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游戏在儿童社会化中的教育功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儿童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游戏过程来明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建立友好关系。除此以外,还应尽量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自己选择游戏内容、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处理游戏中的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并从时间和机会上多为儿童提供方便。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地参与到儿童游戏中,给予灵活的指导。

(作者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