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模 仿
发布时间:2016-07-21 22:30:30        发布人:岳晓婷        浏览次数:294 次

模  仿

岳晓婷


曾经看过“模仿秀”这样的电视节目。这是一种把与有名的歌手和明星相像的业余人士集中在一起,让模仿者按照被模仿者的唱歌和姿势做出一样的动作,然后最像的(或者是使自己更像的)出场者会得到奖金的电视节目。看的人也不少。我一直认为这是“最具有日本传统的”一个电视节目。日本人喜欢也擅长模仿,所以说这个节目是最具有日本传统——也未必就是这样。我们之所以沉浸于模仿(即使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也有其独特的的价值),就在于被这个节目刻画塑造的形象。

简单来说,在我们内心深处并不认为模仿是一件坏事。不好的地方只有一部分,只让人感到怀念,难道不是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模仿秀”就不可能成为以模仿为中心的与众不同的节目,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比如,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在法国国营广播节目中,由模仿蒙唐的业余人士出演,并且因为模仿蒙唐而博得喝彩的事情。万一这种情形真的出现了,蒙唐也会因为自己独创的东西被模仿而感到不快吧。观众也不会觉得模仿艺术是件愉快的事情。(话虽如此,在气氛轻松的曲艺场不可能没有模仿艺术。)

即使在日常的会话里也会突然出现同样的价值观。假如我初次加入一个团队时,他们经常会说我和某人很像,或者是和这个团队里的某人很像。

在某个团队里突然进来一个不认识的人时,大都会非常警惕。这恐怕全世界都一样。但在我们的社会里,大家习惯把不熟悉的人类比到某个熟悉的人上来获得安心。“相似”就有着这样的力量和价值。

这是怎么回事呢?虽然不允许做草率地判断,但我认为这里隐含了对“独创”和“模仿”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感情。

第一,和他人相似,这本身很好。第二,努力想要模仿他人,这本身也很好。

对于集团来说人与人之间相像是令人安心的,那里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不仅是单纯地喜欢模仿或者有模仿才能。

在我们的社会中,相似的人们彼此之间都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桥梁,就是以这种彼此间沉默的一体性为前提的。因此,即使自己已经变得不像自己,也能因内心有这种一体性的支撑而有安心感吧。不如这样说,当自我不再是自我,而是按照他人的方式在做事时,这种极大的安心感会喷薄而出。

接下来举个例子,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上林晓的小说中的一段。这是为了模仿盲人妻子而意识到浓烈的爱的一段。

“一天傍晚,在吃晚饭时,灯泡突然灭了。我就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一边拿着筷子,抱着大碗,一边夹着盘子中的萝卜。就这样持续吃了一段时间。我特意没有点蜡烛。想要真切地感受下没有日光和灯光照射进来的妻子的世界。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我忽然感到头昏脑胀、胸口强烈的悸动,不可思议的打起哆嗦来。我立刻点燃了蜡烛。在那一瞬间,我被拯救了。但在脑海中却浮现出,在妻子的世界中没有这样的拯救。为何我会破口大骂、会很生气呢?我感到罪孽深重,心乱如麻。”(在圣约翰医院)

这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我们的宗教性感情的核心,大概就是上林氏所暗示的东西。虽然有“推己及人”这一谚语,但是模仿的深刻感情不仅限于那种日常的伦理中。

“我”偶然置身于和“妻子”相同的状况里。接着察觉到自己正处于“妻子”所感受的环境中。此时感到了不寒而栗。不是本身相似,而是强制使其相似时,产生了强烈的同感。对我们来说模仿的根本意义就像下文所述一样。不是和他人关系逐渐疏远时,而是和他人有所联系时才会感到不寒而栗。

西方的帕斯卡既是宗教性的恐惧的体验者又是恐惧的表达者,同时他也是最早主张专利(专利特许)的人,这令我产生了兴趣。自己模仿神的意志,引导了近代的自我意识,结果却走向了神的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应该互相模仿的基准了。每个人都在为独创和创意竞争着。向社会进行强烈主张,将重点放在自己的个性上。那里有人类生存所应走的道路,并产生了作为专利的经济效果。近代西方人所独创的哲学(这也是一种“神话”吧)也是这样诞生的。

不管怎样,与人不同的就是好的。于是,不论美术还是音乐,和前人不同的东西,仅在“不相同”这一点上受到称赞。所以,便出现了这样与众不同的世界。即使在技术上,也产生了不问有什么用处,不问对于人类有什么意义的对于独创的崇拜。更确切地说,十九世纪的独创东西,在二十世纪就变成了离奇古怪的东西了。

产生于西方的文明潮流,也激烈地冲刷了遥远东方的日本列岛岸边。不是“冲刷了岸边”。不如说受到最强烈洗礼的就是近代日本。这一点任何人都没有异议。

但是,在那岸边的土壤深处,模仿哲学顽强地幸存下来。仿照西方近代尊崇独创的潮流只存在于文化的表层。但在其深处潜藏着其他的思想。在我国,经济及其他领域被认为有双重结构。我们也应该在此重新寻找双重结构吧。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