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主题的提炼
李 元
在简述提炼主题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提炼主题的具体方法。提炼主题要立足于全部材料,要开掘事物的本质,主题的提炼常常贯穿于文章写作的全过程。提炼主题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精神。掌握提炼之体的途径。主题是文章或作品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情感,主题在文章中起支配地位,也是构思活动的中心环节,主题明确了,作者才能更好的网结文章。
所谓的“主题”,即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虽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由于文章的类型不同,主题存在的形式也不一致:在理论性的文章中,它可以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中心思想;在散文中,它可以是一种感情基调。总之,主题是文章或作品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情感。主题在一篇文章中, 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即是文章的核心,是评价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志。
一、提炼主题要立足于全部材料
主题作为思想观念性的东西,它来自什么地方呢?首先是来自材料。毛泽东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选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实践论》)“而要这样做就必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些话清楚的说明,提炼主题既要占有详细的材料,又要有正确观点的指导。
二、提炼主题要开掘事物的本质
(一)点的开掘
它可以分作点的纵深开掘和点的横向开掘。
1980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副刊,登载了一个场面:傍晚的雨中城市,一位女送货员拉了一辆小车,上面装着两筐苹果,艰难地向前走着。突然小车被推倒,苹果撒的满街都是,无法收拾。这时,小学生、汽车司机以及其过往行人不约而同地主动帮忙女送货员捡失散的苹果,很快,小车上又是两筐苹果了。这位女送货员还没来得及道谢人们就消失在雨帘里。这个场面所写的,实在是平常又平常的事情,生活中到处都有,时时都会发生,倘若作者不留心,它便是一阵微风,一泓流水,一曲歌声,轻轻地过去,什么也不会留下。但是,如你捕捉了这一生活中的平凡场面,并加以开掘,就会发现它的不平凡。当代青年作家赵丽宏目睹了这场面后,心里有点不平静。很自然地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画于解放前的一组漫画。画面上有一位卖西瓜的老人,一副打翻了的西瓜担,过路人非但没有帮忙,反而趁火打劫,一个个大嚼其瓜,老人回顾茫然,无可奈何……这与眼前发生的事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强烈的对照啊!“我想:这件小事很有一些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它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表现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表现了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融洽。当时,我便产生了写一篇散文的念头。”前面所讲即是点的开掘,即从一个材料中挖掘它的思想意义。作者赵丽宏就是从苹果这个场面里,经过联想和思考看到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的关系,挖到了人们那种纯真高尚的心灵美。这是点的纵深开掘的方法,另有以重点的横向开掘的形式。它是利用发散思维达到优选的目的,如:我们想写某一方面的问题,不知从哪里入手来写,于是,你就把与之有关的主题尽可能广泛地思考,并记下来,经过反复地比照从中选出最优的,最有新见的主题来写。
(二)面的概括
当你收集了很多材料,就可使用这一方法来提炼主题。面的概况,就是对众多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逐步概括提炼主题来。如:作家马识途写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四川抗洪救灾记事》就是如此提炼主题的。作者把足以表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材料归纳到一起,证明“还是共产党好”;把解放军指战员在救灾斗争中的英雄事迹集中到一起,来说明“还是解放军好”。就这样,作者把从某一角度看是同类的材料集中到一起,从这些材料中归纳一定的思想观点,然后再把这几方面的思想观点集中起来,从而提炼出主题:新社会比旧社会好。 社会生活是千头万绪的,作者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就事论事,而要深入发掘事物的思想意义一本质特点,善于抓住其主要矛盾,透过个性去揭示共性,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提炼出比较深刻而新颖的主题来。
这两种方法提炼主题也往往是结合着的,互为依托,不是孤立不相干的。
三、提炼主题要正确概括全部材料意蕴
主题作为思想观念性的东西,它来自材料,来源于客观实际,材料能包含的客观意蕴,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和出发点。确立一篇文章的主题,既不能凭空杜撰,也不能以片面的材料为根据,而应当对全部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了解它们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客观意义和价值,从而作出正确的概括。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作家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首要条件是要积累丰富的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素材。老舍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提炼主题如果不从材料出发,或者所根据的材料不充分,不全面,那就可能产生错误或偏颇,或者使主题成为游离于材料之外的,“硬贴”上去的东西。
四、提炼主题要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
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经验中产生的饿,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在这里,高尔基除了正确地指出了主题来自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还说明了主题与构思活动的关系,即对主题的表现是构思活动的基本动因,同时也是它的主要指向。因此,从构思活动起始之时就要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主题。尽管有时候,有些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才逐渐明朗起来,但是即使如此,一种对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领悟总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