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新闻报道的宏观特色
张尉琳兰杰
该篇文章运用新闻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为方法框架,从宏观的层面分析新疆民生新闻报道的特色。主要以三大官方媒体为对象,选取开斋节这一重要的宗教民生话题为语料,贴近新疆的实际,旨在促进新疆趋利避害的报道,维护新疆的稳定和繁荣发展。
一、新疆对外新闻报道的背景
新闻报道或新闻语篇的定义包罗万象,大不相同。清华大学的范红(2002)教授认为新闻语篇可分为狭义的(News Discourse)和广义的(News Text),前者不包括附带的声音,文字,图像等,后者的内涵更为广泛,它不仅指纸上的或书面上的,还包括其背后的文化社会语境和意识形态,本文所指的新闻报道则是广义新闻。
自2009年的七.五事件之后,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在新疆层出不穷,以宗教为视角,从正面入手,进行对外新闻报道十分必要。基于宗教角度下正面宣传的必要性,本文选取本土三大官方媒体为语料,三大官方媒体主要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对于新疆的报道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毋庸置疑,宗教节日是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注理解,从而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是首当其冲。开斋节即肉孜节是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关注该宗教节日的新闻报道,分析该类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有助于理解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
总而言之,从宗教的视角,关注新疆的正能量,不仅有利于探究新疆对外报道的特色,还有利于各民族团结的稳固,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
二、新疆民生新闻报道的宏观特色
如果说新闻报道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隐藏于冰山之下,那么新闻语篇的话语特点则是显性的。只有从宏观上了解新闻语篇的话语特点,才能分析出背后隐藏的特色。所以探究新疆民生新闻报道的宏观特色,必须结合语篇的话语特点进行分析。
与传统的文体分析方法相比较,体裁分析理论在语篇分析中另辟新路,强调语篇结构的把握和宏观的认知。Hoey(1983)曾指出体裁分析能将语篇的语言和其背后的社会交际背景很好地结合,这与从新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多方面分析其宏观特色正好相符。
该项研究的语料来自三大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光明日报,笔者就新疆开斋节的报道随机抽取二十篇,时间段为2009年至2015年。随机抽取可以减少笔者主观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基于新闻的基本结构,借鉴北外学者孟炳君(2013)在其关于新闻研究的毕业论文中的分类方法,现将语料中出现的结构成分划分为以下几种:新闻事实,话题引入,话题述评,事实补充,以及语篇结尾。新闻事实不仅包括新闻概况的介绍,还指具体事实或细节事实。话题评述代表记者的立场和观点,反映了其情感倾向和意识形态,无形中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观点,起着传播思想,引导舆论的作用。话题引入,是实现新闻事实与话题评述之间衔接与过渡的文字,其功能是交待语篇论述的主题,告诉读者要评论什么,论述的问题是什么。话题评述是语篇中一个重要成分,不可缺少,这是作者进行逻辑分析、阐明立场、论证观点的部分,是对所引出话题的展开。事实补充主要指除新闻事实以外其他叙述性、介绍性内容,包括背景补充、数据补充、知识补充等。在语篇结尾成分中,作者或重申、强调自己的观点,或提出个人希望。
分析每篇的五大结构成分后,笔者将其统计,进一步分析得出可选成分和必选成分,见下表:
表一:结构成分出现次数出现频率(% )新闻事实1995话题评述1890话题引入1260话题补充735话题结尾15
由上表可以看出,结构成分新闻事实和话题成分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尤其是新闻事实,由此可知新闻事实和话题评述在新疆民生新闻中是必选成分,相对而言,话题引入,话题补充,以及话题结尾都是可选成分。
以事实说话在各类新闻中司空见惯,袁志冲(2002)曾在对新闻地定义中提出新闻事实的再现就是新闻。但这里对于新疆民生新闻事实的描述中,对新疆民生新闻关于开斋节的报道中基本都是正面的。
首先,关于新闻事实的阐发方面,大部分的事实都是关于穆斯林群众和各族群众如何欢度开斋节和如何准备开斋节,由此间接反映穆斯林群众生活的改善,衬托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新疆社会稳定繁荣的局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大官方媒体的用心良苦和其报道的特色,以直接描述新闻事实为主,报道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过程,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十分具有真实度,让人对其中的事件深信不疑,突出其客观方式表现主观意识形态或立场的特色。由所选取的报道来看,记者主要以维护新疆社会的正能量,聚焦党群关系和谐的角度为出发点,例如,孩子们节日里开心玩耍的场景,老人们也放松休闲活动庆祝节日;大街上维族的姑娘和小伙身穿节日盛装庆祝;新疆主要的商务部门向各族居民直接销售储备肉;给他们带来实惠;各级党政领导来到清真寺或者到宗教人士家中亲自关心宗教人士和穆斯林群众,并带上礼品等等,这些事实的选取,视角的聚焦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立场和观点,通过这种看似客观实则主观的新闻报道策略,记者将其价值体系于无形中渗入人心,安抚了人心,直接促进了新疆社会发展和全中国的稳定繁荣。
宏观上最大的特色则是将新闻事实和话题评述相结合,这里话题的评述不同于社会新闻评论,张爱荣,钟军艳(2010)曾提出社会新闻评论是对于普遍发生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的阐发和评价。笔者发现在20篇语料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评述性的,代表记者自身政治立场和观点的词语或语句,这些与大篇幅的评论性文章不同,它们隐藏了记者的情感,但逐渐地将其意识形态渗透进了读者心中。例如祥和的开斋节,非常开心,喜悦的节日,喜气洋洋, 喜迁新居……这些词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评判标准,同样的画面由于记者个人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报道出来的结果可以截然相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三大官方媒体对新疆民生新闻的报道主要从正面的角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新疆正能量传播给社会各界,充分证实了其以大局为重,胸怀广大的气魄和情怀。
三、结语
根据笔者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对于新闻报道的分析非常之多,关注新疆民生新闻的文章较之稍少,而结合话语分析,语言学与新闻学的角度多方面对此阐述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主要关注官方三大媒体对新疆开斋节的正面报道,突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党群关系和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彰显,宗教信仰自由,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疆虽遭到暴力恐怖活动的侵蚀,但经过党政府和各界穆斯林群众的共同努力,新疆社会稳定,气氛和谐,正能量广泛传播。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官方媒体积极的政治立场和高超的报道技巧,还促进了新疆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