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中的婚恋小说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07-21 22:42:00        发布人: 盛 晓        浏览次数:354 次

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中的婚恋小说研究综述

                                       盛 晓

由于缺失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研究的研究者,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中的婚恋小说研究远远落后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婚恋小说研究,但在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创作研究的论述中,仍零星的存在婚恋书写研究的痕迹,即使这些婚恋书写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对我们进行系统、完整的婚恋小说研究仍有助益。

   在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的研究中,无法找到一篇全面的研究和评述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创作中的婚恋书写的论文。但是,在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创作中,有大量的婚恋小说,如:《无性别的神》、《让爱慢慢永恒》、《复活的度母》、《拉萨红尘》、《紫青稞》、《月亮营地》、《太阳部落》、《藏婚》、《纸飞机》等等,女性作家的生存体验不同于男性作家,她们缺乏同男性作家一样的生活范围和社交机会,因此,女性作家的创作更多的集中于对女性爱情、家庭以及人伦关系的书写。但是,相比较而言,对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中的婚恋小说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藏族女性作家对婚恋小说的书写。

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中的婚恋小说研究具有滞后性。在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系统以后,还是没有出现婚恋小说的研究,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多角度的婚恋小说的研究,如:林凌的《回顾与反思:新时期婚外小说创作》、李素梅的《婚恋观的重构与消解——20世纪80年代婚恋小说研究》、赵树勤的《论现当代文学中的婚恋观》等等。林凌认为“新时期婚外恋小说较之五四以来的婚外恋小说,有两个明显的进步:恢复和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小说观,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小说。同时,在创作主体、文学形态和审美对象方面都有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的地方。”李素梅的论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对婚恋观的思索经历了从重构到消解的过程,并提出了当代三个阶段的婚恋意义:“婚姻价值的重构与爱情信仰的追求、传统反叛中新婚恋观的建立、世俗认同中婚恋观的消解和失落”。赵树勤的论文归纳总结了当代文学中的两种婚恋观念形态:“一是社会群体对婚恋行为的普遍的价值定向,往往偏向于对婚恋现象作外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选择,它主要受时代风尚、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带有相当的冷漠性、机械性和保守性。二是婚恋当事人对婚恋对象及婚恋行为的个性选择,偏向于对象个体的主观的、个性化的及能动的因素的好恶弃取,往往能体现出个体的热情和自由意志。”并且片断的描述了现当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集中婚恋观。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的研究与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有巨大的差异,当然不能否定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的研究存在许多先天不足的条件,如研究对象难以搜集、传播空间狭小等等,但是面对各种先天的不利条件,从事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研究的评论者们并没有气馁,笔者认为通过众研究者、评论者的共同努力,定能开辟出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研究的一片天地。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滞后的研究现状是有一定的历史客观原因的。

缺乏专门从事研究和评论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创作的研究者、评论者。研究者、评论者的稀缺使得对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发展缓慢,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作品印象式的感悟层面,很难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于像婚恋书写这样的冰山一角更是无暇顾及。在当代藏族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规模,出现了李佳俊、耿予方、刘大先等专门的评论者,甚至出现了《阿来研究》这样的专门的研究刊物的时候,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有了80余篇研究论文,如:白晓霞的《白玛娜珍小说的叙事方式》、李美萍的《藏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嬗变》、徐琴的《红尘中的痛殇与救赎——评白玛娜真的小说创作》、于宏的《沉默的歌者——论格央的文学创作》等,但无论是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落后于当代藏族文学的研究。即使是在藏族文学领域的评论者,更多的研究也集中在男性作家的作品,而非是女性作家的作品,藏族女性文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处在边缘的边缘,当代藏族文学评论者李佳俊、耿予方也曾进行藏族女性文学创作的研究,或将其放入当代藏族文学史中考察,如李佳俊的《走向高原世界——回眸新时期西藏文学发展历程》,或是书评式的读后感,如李佳俊的《普村女人的昨天和今天——喜读尼玛潘多的长篇小说<紫青稞>》,耿予方的《央珍、梅卓和她们的长篇小说》,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却难以成为一个独的研究对象,因此,缺少系统而完整的研究,“由于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传统的薄弱与女性文学研究理论的视野的狭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和批评依然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更无法将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创作中的婚恋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研究对象来考察。

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的研究者们虽然没有将婚恋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但在零散的文学评论中依然可窥见婚恋书写的踪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探讨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创作中的主题内涵。在徐美恒的论文《论藏族三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将藏族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按照年代划分,并简要的概括了小说的选题和所表达的主题内涵,论文认为“格央是以女性的立场思索女性的命运,在爱情传奇中营造神秘的宿命。”《论藏族作家格央的小说创作》指出格央的小说创作“围绕女性的情感和命运展开描写,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去审视雪域高原女性的心灵世界,女性大多为现世的情感所困,生活在冰与火的边缘,感受着痛苦的煎熬,寻求着灵魂的解脱。”以以上两篇论文为例,笔者认为,评论者们在对藏族女性文学创作的主题研究中,已经提及到了主人公们的婚恋体验,甚至大篇幅的论述主人公们的爱情、婚姻生活。其次,窥探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或许是受佛教节欲思想的影响,女性意识在藏族女性汉语创作中的体现并不是十分明显,但也有不少评论者对其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在普布昌居的论文《寻梦者:试论白玛娜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内涵》,他认为白玛娜珍的小说关注的是生活在传统与现实这两种文明下的女性的生活现状,并分析了在其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探求女性的精神内涵。在姚新勇的论文《多样的女性话语——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学写作中的女性话语》中,明确的90年代的这一批藏族女作家的写作与80年的西藏文学相比,女性意识明显的增强,“从女性的角度进行抒情或叙事的意向也更为自觉,其中唯色和白玛娜珍的女性意识尤为自觉和强烈。”无论是围绕女性角度的抒情还是叙事,都离不开女性的感情生活和家庭婚姻生活,女性意识的书写也是婚恋书写的重要部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评论者们在无意中对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的研究,有很多都涉及到了婚恋小说中的婚恋书写,只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综合性研究。

但是,无论是在当代藏族女性小说创作的内容主题研究、女性意识研究,还是零星出现的婚恋书写研究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创作研究具有片面性,由于受地域和语言的影响,很多藏族女性作家的发行面较小,出版量较少,并且一般的研究者并不懂藏语,受这两点条件的限制,研究者实际分析研究的作品较藏族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少之又少,进入研究者视野的通常是既不代表性作品,还有很多作品是研究者们接触不到了,就更提不上研究,所以,对与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创作的研究存在片面性。第二,在众多的研究论文中,重复论述过多,往往是人云亦云,没有新意,加之,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的研究远没有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深入、细致、系统。第三,大多数的文学批评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角度,而不是文学结构上,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文学创作本身不着眼于文学结构、语言的创造,她们缺少对文学的文体自觉,也没有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建树的信心;此外,女性作家的创作集中着眼于爱情、家庭和伦理,“所有男权社会中的女作家只能将写作的着眼点置于女性自身”,她们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女性的经历上。

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创作中婚恋小说研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不仅仅是因为藏族女性作家的创作离不开女性的爱情和婚姻,更重要的通过文本,可以使我们走进弥漫神秘的宗教文化的雪域高原,窥探藏族女性的日常生活、生存处境,探寻她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长之路。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