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语素“令”
郭 笑
在研究文字发展演变的文献中,许慎《说文》一书在解释“假借”时就用到了“令”这一例字。通过对古今汉语书面语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令”字由其本义到带上“礼貌、恭敬”义,早在汉代文献中就使用频繁。本文主要探讨汉语书面语中敬语素“令”的语义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礼仪的认同程度成为衡量人们对社会人生态度的重要指标,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敬语”则以有声的方式展示着人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语”呈现着中华礼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厚重,如“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家大舍小令外人”等则展现着中华文化之根源。敬语是人际交往中个人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近年来,不少学者探讨了汉语敬语的使用情况,有从汉语书面语的角度谈古汉语敬语的使用的,也有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敬语进行分类。下面主要探讨汉语书面语敬语素“令”的语义演变及其产生、消亡和替换的语言环境因素。
一、汉语敬语素的界定
敬语,是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学术界对敬语的界说有多种,如着眼于表达恭敬、敬意的“恭敬说”,如“请问、借光”、“阁下”、“光临”等含有恭敬口吻的用语;又如着眼于表达礼貌的“礼貌说”;又有兼表示恭敬和礼貌的“敬兼礼说”,诸如,“请、对不起、再见、谢谢”和“敬、请、幸、谨、窃、辱、猥”等。一般认为,表达敬意就是一种礼貌行为,因而笔者在探讨敬语时借用“恭敬兼礼貌”这一界说。且大多数“敬语”在表达过程中有一定的范式,如大多数亲属敬称含有比较固定的敬语素, 这些敬语素主要有“先”、“尊”、“贤”、“令”、“乃”(此处的“乃”不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是用于第三方亲属称谓前的表敬语素)、“贵”等。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尊人卑己”的观念,从古至今,潜在于每位国人的意识深处,外显于人们的言语交际,如“令”在交际中所表达的敬重礼貌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六书”中的“假借”解说为“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可见“令”和“长”在古代汉语(古书面语和古白话)中的使用是较为频繁的。其他如“转注”中的“考”和“老”,“指事”中的“上”和“下”不仅带有鲜明的上下、尊卑等级色彩,且其所举例字不管是在汉代还是当今,都被人们广为使用。
二、敬语素“令”
“令”字从甲骨文字形上看,
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说文》曰: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文献用例如: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诗·齐风·东方未明》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孟子·离娄上》
对甲骨文字形及先秦的文献进行分析,“令”的本义应为“号令”、“命令”;
又“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诗·邶风·凯风》(令人:善人,品德美好的人。)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烝民》(令色:和悦的姿容。)
“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左传·襄公十九年》(令德:美德。)
由此可见,早在《诗经》用字中即有“令”作“美好”义。
“今日也并无外客;因是令节,约贤侄到来,家宴三杯。”《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令节:佳节)
“史臣曰:延光昔为唐臣,绰有令誉。”《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晋书·范延光等传》(令誉:美好的声誉。)
“令”作为“美好”的意义很早就出现,且为历代沿用。在敬语称谓中,“令”字并不单独使用表达意义,总是作为“敬语素”出现,用在有关称谓词前敬称他人的亲属;从语法上来说, 有点类似于前缀。诸如:
令爱,称对方女儿的敬辞。也做令嫒。
“小婿蒙令爱庆娘不弃,一时间结了私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不想一见如故,就留住了几个月,又要同我结亲,再三把他第二个令爱许与二小儿了。”《儒林外史·第六回》
《谦辞敬辞辞典》解释“令”有美善之意,“爱”含珍爱之情。例:令爱贤淑文雅,端庄秀丽,堪称女中人杰。注意又作“令嫒”。
“八戒道:‘娘,你上覆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 ,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
“镇上的卜局长 不知在哪里见过令爱来,极为中意。”茅盾 《林家铺子》五
令子,称对方儿子的敬辞。
“宪宗谓馀庆曰:卿之令子,朕之直臣,可更相贺。”《旧唐书·卷一五八·郑馀庆传》
“称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令子:贤子,多用于称美他人儿子。)
令郎,敬称别人的儿子。
“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
“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而生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令”字作敬语素使用,在汉代已有此用法。
令尊,尊称别人的父亲。
“令尊令堂侍小生如骨肉,小生怎敢胡行,有污娘子清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三国演义·第三回》
令母,尊称别人的母亲。亦称为令堂,令慈。
“于其令母,受兹义方。”《汉·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公至今此,正可晨昏侍奉令堂,吾亦得听清诲矣。”《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令嗣,敬称他人的儿子。
“此子但勿挂怀,倘有不讳,某有一女,小字小蛮,与你令嗣敏中为妻。”《元·郑光祖·㑳梅香.楔子》
“老者道:在下姓王。有几位令嗣?道:有两个小儿,三个小孙。”《西游记·第二十回》
令弟,对他人之弟的敬称。
“初君与令弟故司封郎中惟则 ,同以儒服游京师,贤士大夫缔交慕义者如乡。” 唐 权德舆 《唐故扬州兵曹参军萧府君墓志铭序》
令妹,尊称对方之妹。
“只是令妹引人捉了我王矮虎 ,因此还礼,拿了令妹。你把王矮虎放回还我,我便把令妹还你。”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回
令坦:敬称对方的女婿。
“令”有美善之意,“坦”含有“东床坦腹”的典故。
令正,古代称嫡妻为正室,故尊称他人的妻子为令正。
“今闻公主是牛大哥的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随着人们对“令”字意义的逐渐认同,又由于其实在意义“美好”符合人们的社交礼仪需要,“令”字逐渐成为表达敬意且意义较虚的一个语素。如文言中表示对对方恭敬的副词, 常见的有: 敬、请、谨。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赵策》
“臣不胜犬马怖俱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欲与大叔,巨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
在中华民族的礼仪传承中,“卑己尊人”作为社交场合的规则。它既合乎“个人实现”的需求,又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社会集体认同,如古代臣民下属自称的谦辞:“鄙人、鄙臣、贱臣、下臣、卑人、老小、老拙、下愚、常隶、愚、下官、敝人、仆、小人、小的、老奴、老朽等。
贱臣,对君主或上司的自谦之称。
《韩非子·存韩》: “今贱臣之愚计, 使人使荆。”
在明清用例中, “令”是一个通用于他人亲属的前置敬语素,即“令他人”,没有年龄和辈分、直系和旁系、宗亲和非宗亲、活亲和死亲之别,可泛称用如“令亲”
“洙弗能讳,乃见道本末,且愧谢曰:‘此令亲见留,非贱子辄敢无礼。’”《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二·田洙遇薛涛聊句记》
也可以用于各具体的亲属称谓前, 形成诸如“令先祖(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令子(如《艺风堂友朋函札》)、令女(如《尺犊精华》)、令侄(如《艺风堂友朋函札》)、令甥(如《水浒全传》第十四回)、令孙(如《明代尺犊》四)、令娃孙( 如《明代尺犊》、令先尊(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令祖(如《儒林外史》第八回)、令亲家(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令亲台(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令岳(如《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三、小结
从汉代开始,“令”字作为敬语语素多在社交用语中表达敬重、礼貌的意义。通过探析“令”的本义,我们发现“令”本义为“号令、命令”,后又有“美好”之意。由于“令”字带有“美好”这一概念,符合汉民族社会交际中的恭敬礼貌、尊人卑己的思维观念,使得字义引申也遵循着这一规律。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