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文关怀问题分析
詹琼英
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因学校管理布局的调整所带来的上学难及上学远的问题,有效确保农村偏远地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以落实。现阶段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处于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一般效率低下,管理主体不完善,管理制度混乱,资金缺乏建设性保障,扩建及新建的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及落实,自身面临着安全威胁。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及指导措施中普遍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为此,文章就人文关怀缺失进行研究及分析,找出相应地解决对策,进而促进农村寄宿制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倡导人文回归。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及发展人的社会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根本目标,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关心人,彰显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同步发展,而且还是学校教育的完整发展内涵。寄宿制学校中人文关怀的凸显是教育均衡及公平发展的诉求,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中,教育公平可以得到保障,教育均衡在解决发展差距时,需要考虑地域及物质差距,还需要考虑文化及心理差距。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寄宿制学校寄宿条件较差
当今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宿舍建设和管理的不规范。相关部门在2005年针对《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指出,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积极坚持“牢固、实用、够用及方便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为原则进行建设,此建议的出台,从工程质量标准、师资及管理等方面规范寄宿制学校建设行为。但是据笔者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着宿舍简陋、食堂供给不足的情况。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历史较短,多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建及改建而来的,寄宿制学校现有的宿舍数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外,现有的宿舍居住标准不合理,四人间宿舍八人用,这对于正在处于发育时期的儿童来说,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另外,学校的食堂建设不到位,空有建筑的华丽外表,提供的伙食比较单一,以素菜为主,可供选择的种类较少,菜品雷同。不少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就餐设施比较少,缺少桌椅,食堂内的打饭窗口少等。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办学经费少,学校无钱聘用专门后勤人员,为此,对后勤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低,多是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员,这些后勤人员在上岗之前缺乏健康检查,为此,这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寄宿制学校缺乏亲情关怀
寄宿制学校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能力,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通常情况下,寄宿制学生周末回家或是周末安排家长探视。甚至有些学生每两周、三周放假一次。由于学生与家长相处时间变少,父母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好及照顾好孩子们的情绪,学生觉得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所以说,寄宿制学校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无形之中隔断,学生因为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长大,容易形成冷漠及自闭的个性,加上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针对学校而言,承载着教育重任,在家庭教育及关爱的缺失下,学校对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关注度也不够。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经济条件宽裕,但是这些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管教和约束,经常形成不良的嗜好,如: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但是学校教育管理仅仅停留在事后教育,缺乏对事前工作进行重视和预防,缺乏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难以对学生加强正确指导。
(三)寄宿制学生的管理措施不完善
制约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最本质的原因之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管理制度的不统一及不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中没有统一标准,学生的随意性比较大,加上各个学校对寄宿学生的制度安排不统一、饮食标准不标准且随意性较大,这其中制度成为摆设,并流于形式,它成为领导权力的寻租领域,加上制度不合理是农村寄宿制学生规范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封闭管理中,剥夺了学生参与社会、保障社会的机会,降低适应社会地方能力。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重视农村学生的布局调整,主要的目的是为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它侧重对经济利益进行考察。而且在该思想的引导下,考核的相应依据对经济指标都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学校撤并的过程中产生了上学远、上学安全难以保障的问题,并且还影响了学生求学的热情,使得政府的初衷流于形式。这一问题的出现影响经济利益指标及规模效应,它还追求数据的增长、学生的满意程度及家庭认可度。为此,全面考虑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切实做好农村寄宿制教育。
传统教育理论中家庭、学生及社会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环境,它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最理想环境之一,但寄宿制学校中弱化家庭及社会影响,在调整的过程中,仅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人文及人本缺失,进而出现不少问题。教育本质的要求是倡导人文回归,它是教育公平及发展的理论诉求。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艰苦、简陋,寄宿学生的生活班级、宿舍及食堂三点一线比较枯燥。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没有课外活动、没有运动会,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此外,针对布局调整问题而言,寄宿制学校的后勤保障问题严重不足,由于管理不完善对调整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教育和领导,政府需成立相应地组织机构,进行分管,对教育、财政、建设及规划等部门进行协调,全面负责其监督、指导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应当配备专业后勤教育及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健康快速增长,另外还需要建立联系制度,提高及增进信息及情感交流,并让家长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三、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人文关怀的建议
(一)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寄宿制学校中积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还需要更加关注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中,建设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础,确保学生享有教育权利保障、教育条件及教育公平和均等。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矛盾有效地降低成本和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并称之为供给和需求矛盾。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坚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够只是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了学生健康成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原则,优先考虑满足广大农民的教育需求。
(二)提高对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寄宿制学校中经费的短缺仍旧是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短时间内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是有限度的,为此该问题的解决必须重视开源与节流,应该从多个方面解决该问题,具体来说,它呼吁政府增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还需要自谋出路,自力更生。政府应当依据具体情况积极开拓和寻找问题解决的发展途径,使得学校闲散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在义务教育被普及之后,农村修建了标准化的教学楼,配备多套措施,但是教育布局调整之后,一些教育基础设备被闲置。教育部门和学习应当充分利用资产价值,利用租赁形式举办相关产业用来获得经济利益收益,有效缓解教育经费。寄宿制学校的节流方法主要指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将钱使用到该使用的地方上,有效减少浪费,如:减少工程形象资金,将形象工作耗费的资金应用到具体的实用位置上。学校食堂建筑可建设的简单,供应的饭菜应该丰富。
另外,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补贴政策,国务院在2003年开始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补贴,而且颁布《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两免一补”的政策,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的杂费及书本费。2008年,政府对相应地补贴提出新的目标,还需要适当地提高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寄宿生活费的补贴。
最后,建立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中有效地打破管理体制的分割,加强部门之间的监督及协调管理,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县级政府统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统一人员配备的标准,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展课外活动。对有困难的学校加强监督落实,建立图书购买制度,鼓励社会、企业及个人积极为学校捐赠图书,还需要有效地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联系制度,规定家长探视时间,让家长尽可能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三)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安全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可塑性较强,为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应当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教育。教师教育过程中爱和严是结合体,在教育发展的前提下,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关怀和爱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性格孤僻的学生,应当为他们提供参与劳动及集体活动的机会,而且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多给予这些学生关心及爱护。此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结合,定期与家长保持联系,交换信息及观点,学校方面应当客观地向家长汇报孩子的优缺点,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具体的防范。除此之外,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开设相关性的心理辅导课程,并能够让学生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了解,让学生做好心理问题的调整。
寄宿制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备受重视,为此,社会各个方面应当做好配合及协调工作,学生在校期间,邀请相关部门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寄宿制学校在放假时集中师资力量对学校周边道路进行维护及整治,对安全状况进行调查,切实排除安全隐患。另外,对于有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可安排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往返,既能够使得人身安全切实得到保障,还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结语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发展中受到布局的影响,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缺失让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为此,解决好寄宿制学校发展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健全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及管理制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促进寄宿制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昆明市阳宗海风景区管委会汤池镇寄宿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