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职员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李谊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在全面创新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基于胜任力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高校的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基于胜任力视觉下,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高校职员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人才资源培养和配置的重要性,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已经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高校作为社会事业单位组织,在人力管理模式上虽然还依照上级制度进行,但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提高管理上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管理经常被视为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其人事管理工作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束缚中,发展弊端日益明显。
(一)组织机构臃肿,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上还按照计划经济形成的模式进行,工作中行政氛围较为浓厚,机构设置过于庞大臃肿。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吸纳了很多高学历年轻人进入管理队伍,这样的机构组织压抑了年轻人的工作兴趣和情绪,导致年轻人才能得不到施展,出现怀才不遇的现象。部门之间权责和职能界限不清,这使得具备较高胜任力的人才能力受到局限,工作上相互推诿。这些都导致了高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高校教学目标无法落实的现象。
(二)教师比例结构的失调
高校教师结构比例失调,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队伍庞大,人数众多。然而,高水平人才却频频出现缺乏现象,其中,多表现为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教师少的趋势,特别是在专业研究领域里,建树较高的人才更为稀少且流失现象严重。由于教师结构的失调直接导致高校教学深度和高度的局限,影响高校科研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阻碍因素。
(三)管理制度的缺乏
虽然近年来高校的建校规模和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但是高校社会保障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用人机制等都处于传统的框架中,这就导致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不协调,出现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在教育改革中,高校也尝试在原来的制度中融入新思路和新想法,但是由于核心内容没有更改,教师的胜任力还没有被纳入高校制度范围内,管理上的缺失和僵化,导致高校管理效率无法发挥。
(四)激励政策的缺乏
高校在激励政策制定上着重于津贴奖励和晋升奖励,津贴奖励往往通过增加奖金的形式进行发放;晋升奖励主要是提高教师在高校中的职位,这两种晋升政策功利性较强,忽视了高校学术氛围的建立,违背了高校的人文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以及科研探索精神。
二、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职员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转变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已是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成熟的胜任力理论的指导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扁平化组织结构发展
高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高校教师在高校教学中不但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还应该合理的利用规范且相对宽松的办公环境来进行自我完善。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主要是通过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地将高校内外部环境整合优化,对高校教师工作中应该具备的胜任力进行界定,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管理制度的束缚,将胜任力作为管理依据,促进高校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延伸和发展,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办公氛围。
(二)完善人员聘用流程,扩充教师队伍
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要符合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高校要根据胜任力管理规范,制定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规划,对于高校教师队伍人员聘任上,要从对学校建设有价值的角度进行人员招聘,并将其放在能够发挥其最大胜任力的岗位。为了保证实施的顺利性,首先要对学校内部所有在职员工进行胜任力选拔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重新的配置和规划;其次对于高校外部人才招聘要根据岗位胜任力为要求进行人才聘任;最后,学校要重视基于胜任力的开发和培训,根据所在岗位胜任力要求特征,对教师所具备的岗位胜任力进行开发和培养,提高教师能力的同时,提升高校整体师资能力。
(三)健全高校管理制度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职员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高校管理制度,根据高校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制度完善,使之更好地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和完善服务,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改变技术经济制度核心并丰富其内在细节,建立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四)完善高校胜任力的绩效管理和奖励制度
高效的绩效管理和奖励制度直接关系到高校职员的自身利益,基于胜任力的高校绩效管理制度和奖励政策,主要是通过对高校胜任力把握并根据胜任力制定考核标准,根据教师实际表现进行进行评判。另外,还要进行有效地控制,考核方案按照月度、季度、年度进行,促进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大胆创新并不断地自我完善。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职院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高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完善高校的组织结构、提高高校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实现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双赢,最终促进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