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
肖笛吶
构式语法起源于西方,但迅速传入国内。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形式出发,还是从功能出发,对语言的阐释在不断深化,呈现出多样、互补的前进趋势。对已有系统的反思总能成为突破常规思维、创新理论的源泉。正是这样,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构式语法理论一跃成为学界热点,开辟出一个探索语言结构的新道路。国内对构式语法的认识和利用也正经历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构式语法的运用激发了汉语研究学界的新思考,为汉语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构式语法主张用构式解释普遍的语言现象。对汉语来说,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汉语与印欧语言巨大的差异性,一些针对印欧语言的分析方法对汉语并不适用。构式语法的出现,让汉语学者有机会突破传统去解释一些汉语特殊语言现象,这也是国内掀起构式语法潮流的原因之一。
一、构式语法与汉语特殊结构
构式语法理论中的构式义不是组成成分的简单叠加,相互堆砌,而是一个“完型”。(李勇忠2004)构式很好地说明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原理。从构式出发重新探讨句子的意义,可以说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国内传统语言分析的方法往往是“自下而上”,整个结构整体性受到了忽视。刘丹青(2005)评价构式语法,“构式语法最擅长的是整合度高、习语性强、难以分解的结构”,这恰恰符合汉语的特点。因此,利用构式语法对汉语事实进行分析、解释的成果并不贫乏,并表现为各个角度。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代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色,语言是体现社会变化的见证者。当今社会,网络的开放性为语言改造提供了便利条件。广告用语、网络流行语成了日常生活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备受追捧的流行语,许多学者也尝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进行解读。刘宇红(2007)就成语仿用进行了研究。在广告语中,成语往往能给人们很好的提示。通过替换成语中的部分词语以达到宣传目的,如“随心所浴”、“棋乐无穷”等。刘宇红认为成语中部分词被替换后,语义产生了歪曲。因此,构式需要对替换后的词的语义进行语义压制,保证词与构式的意义协调一致。压制的越成功,便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二、构式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构式语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研究上,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更准确的说是语言教学应受到语言习得观的启发。第二语言习得不同于母语的习得,考虑到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第二语言的习得更加困难。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就存在不少的困境。传统的汉语教学围绕着“主-谓-宾”、“施-动-受”描写句法结构,学习起来十分复杂,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构式语法理论本身就含有一套人类语言认知心理过程的图示。袁野(2010)介绍过构式语法的语言习得观,李小华、王立非(2010)就构式语法下的二语习得做了详细分析。把构式语法同对外汉语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苏丹洁、陆俭明。苏丹洁、陆俭明(2010)提出构式语块教学法。他们指出,虽然人类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千差万别,但是从语言的共性出发,都存在相同的“认知-言语”过程。把这一过程被描述为:客观世界(客观事件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等)→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形成意向在认知域内进一步抽象形成意象图示(概念框架)→该意象图示投射到人类语言,形成该意象图示的语义框架→该语义框架投射到一个具体语言,形成反映该语义框架的构式→物色具体词填入该构式,形成该构式的具体的句子。(陆俭明2009)基于这个假设并结合组块理论,构式组块分析法就产生了。心理认知层面的组块表现在句法层面上就是语块,以存在句为例,“存在处所”“存在方式”“存在物”这三个语块形成语块链,也就是一个构式。以兼语句为例,实质的语义配置为“使令者-使令方式-使令对象-使令内容”。(苏丹洁2010、2012)这一教学法在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的实验中也被证明优于传统的教学法。由此看来,将构式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有着现实的可能性与良好的研究前景。
三、反思与启示
构式语法在与汉语研究、汉语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应给与更多关注。但构式语法在国内的发展和运用还没有想象中的成熟。首先对于构式语法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存在争议。其次,从国内对构式语法的运用上看,排除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词类探究(高航、张凤2008)、构式语法到修辞语法的引申,(刘大为2010)研究仅仅局限在对习语结构、特殊结构上,对其他语言结构的研究很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局限。另外,每一种语言研究的理论、每一种方法并不是教科书,只是我们接近语言本质的一块铺路石。任何理论都不能做到没有缺憾。构式语法在没有被大量汉语事实验证的情况下无法确定其有效性。
构式语法的出现,不能给我们提供一套准确地规则,但是对汉语的意义也是重大的。对词类、句子分析传统观念的挑战足以引起反思。综上所述,构式语法在国内的发展还需要进行理论的系统化、实践的具体化,是需要语言研究者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