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视角下的文化内涵比较-------以中韩为例
何 玲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互为邻邦,彼此有较为相近的文化。早期,韩国不仅在文字,还在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延续至今,韩国文化很多地方依然与中国相似相近。近代以来,韩国社会开始受到西方社会的深刻影响,逐步形成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现象的特有文化社会。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最重要工具,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特征体现,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
一、外来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差异
韩语又称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的一种。由于历史及地缘原因,早期韩语都是使用汉字,利用其表音或表意功能来进行标记,但由于口语和文字的不一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汉字的使用也多局限于达官显贵,对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方便学习,让所有人都可以很好的书写和阅读本国语言,1944年,朝鲜朝皇帝世宗大王李裪与众语言学家一起发明创造了韩文字,并于1446年广泛发布。由于对人类的发音习惯和特点做了详尽分析,并充分考虑到字母和音素的关联性,韩语一直被称作世上最容易学习和最具有科学性的语言之一。
韩语的词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汉字词、固有词和外来词。其中汉字词约百分之70%,占韩语词汇的绝大部分,无论是发音和意义都与汉字保持着一致。如“男子”、“学校”、“故乡”等;韩国有一部分固有词,是完全由韩国自行创造的词汇,这部分词汇占到了韩语词汇的20%左右,如:“哥哥”、“鞋子”等,还有10%的词汇是对外来词汇的借用,即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音译词,如“餐厅”、“钢琴”、“手机”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对外贸易十分频繁,为了方便交流,韩文中没有的外来词汇,开始采用音译的方式直接使用。近些年来,外来词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大,普及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外来词以美式英语居多,甚至已经开始代替原有的汉字词和固有词,尤其是现在的韩国年轻人,以美语为首的外来语早已融入日常生活,并且发展之势依然迅猛,传统韩语已经日渐走入衰亡。
由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汉语中也涌入了大量的外来语,与韩国不同的是,这些外来语通常会按照汉语的语法和音节等规则进行修改,或者将其改造成符合国人心理,符合我国文化内涵的词汇。例如“可口可乐(Coco-Cola)”,就是按照我国语法和发音习惯翻译而出,朗朗上口且听上去感觉欢乐,美味;再如“家乐福(Carrefour)”,商家如此翻译也是因为遵循了中国追求“福”文化的传统,让人感到全家欢乐、福气满满的气氛,实际上这个外来词已经充分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元素,本土化气息分外浓厚。
中韩两国都有相当数量的外来词,但在中国,大部分的外来词都会经过文化的过滤,被一定程度的汉化,使其符合我国的文化特色。究其根源,是因为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自古以来地广物博,人才济济,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也存在封闭性等特征,对外来的事物或文化存有不同程度的排异性。汉语言对外来词的译介即反应了我国对不同事物、外来事物的态度是包容和规约并存的。韩国地处朝鲜半岛,国土面积小且多为丘陵,地理位置处于劣势,导致文化比较落后。因此他们急于改变落后状况,长久以来保持着勤奋努力、积极开放和善于接受学习的社会性格。韩国对外来词(大部分为英语)标记音节后直接使用,从对外来语积极接纳的态度即是对这些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无论是韩国政府,还是韩国民众都是思想开放、热衷国际交流和融合的,整个社会有着与国际接轨的强烈愿望,希望通过文化交融来促进自己的发展,拉近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二、表达方式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差异
(一)敬语的使用及文化体现
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对其影响颇深,两国的传统价值观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也同中有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无处不蕴含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核。儒家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国古代,但是在很多国家都得到广泛传播。韩国是十分推崇儒家思想的国家之一。韩国语言中对于敬语部分,有非常规则和完整的语法体系。对于什么样的人需要使用敬语,韩国社会也有严格的标准,年龄、地位、职称、亲疏关系、场合等等都作为是否使用敬语和使用哪一种敬语表达的判定标准。汉语中也有敬语的表现形式,相对于韩国来说就简单的多,汉语是通过词汇来表达尊敬,使用上也没有韩国这么复杂和严格。比较分析两国对于敬语的使用情况,不难看出,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文化也产生了变化,儒家思想意识在减弱,人们潜意识里追求的是平等。韩国由史以来重视“礼节”,有着严格的等级、上下观念,敬语的使用就是韩国”社会关系”的最直接体现。
(二)韩国人的“我们”
韩国人在表达喜欢用“我们“来替代“我”,他们不希望自己与别人有非常明显的界限,谈到别人家时会用“我们家”来代替“我家”,称呼朋友的父母为“我们父母“,这种交际方式是为了有效的拉近谈话双方的关系与心理距离。这体现了韩国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体意识。但这种集体主义仅存在于其集团内部,对于自己团体外的其他团体,他们是较为排斥的,这点与中国有所不同。中国也是集体主义国家,但在语言的表达上没有特殊强调,这也侧面体现了是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之所以如此,与中韩两国的国情不无关系。韩国国土面积小,物资少,人口少,国人虽然渴望创新和发展,内心是封闭的,所以不断提醒自己“抱团”,强调“家人”、“民族”概念,把全民族为数不多的人团结在一起,协力合作,共同改变。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悠久、文化充盈、物资丰富,因此内心是骄傲和自信的。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与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是对社会文化内涵的反映。现如今,中韩两国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更应该积极去学习和掌握对方的语言,体会两国的文化异同,以促进中韩两国的融合和合作发展。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