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间谍课:复仇者》中文化价值观的交锋
——基于霍夫斯泰德“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维度的分析
苏 龙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文化维度为理论依据,着重探讨小说《间谍课:复仇者》中的文化价值取向问题。通过对小说中受害人外祖父史蒂夫·埃德蒙,“复仇者”加尔文·德克斯特和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保罗·德佛罗这三个人对如何处置杀人凶手这一问题所采取的不同行动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出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面对同一问题会做出不同的举动。本文试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文化思考与共鸣。
一、引言
弗·福赛斯是最受情报界推崇的间谍小说作家,被誉为“国际政治惊悚小说大师”。他采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借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发人深思的写作主题将世界上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小说《间谍课:复仇者》是他“9·11”后力作。这部小说讲的是: 冷战后的东欧动荡不安,波黑爆发内战。1995年20岁的美国青年里基出于善意前往波黑支援,却无辜被害。2001年此事浮出水面,而凶手却神秘失踪。当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对此无能为力时,里基外祖父雇佣一名“复仇者”为其复仇。
读者对这部小说的兴趣很高,但对其具体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本作者已从“虚实结合”角度对小说中的复仇行为进行了解读。同时,福赛斯在这部小说中突出了人类社会善与恶的较量,面对社会的恶,来自善的一方对其进行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思考和行为。因此,本文试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来分析本小说反映出的价值观问题,为读者深刻理解其文化主张提供思路。
二、理论基础
荷兰跨文化管理学家霍夫斯泰德通过对五十多个国家的文化进行调查、比较和分析,发现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他的文化维度论可用来辨识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其内容包括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这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的差异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人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导致这些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呈现不同的态度倾向,采取不同的行动。在小说《间谍课:复仇者》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维度体现的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将从此维度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个人主义”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这种松散的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强调通过个人努力来满足自我需要。集体主义指的是这样的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该群体的绝对忠诚。这种结合紧密的社会关注集体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三、文化价值观的交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在小说《间谍课:复仇者》中,面对凶手非人类行为这一恶性社会问题,来自社会善的一方对其解决坚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不同的思考与行动。
(一)个人主义——外祖父和复仇者“惩恶扬善”的个人信念
受害人外祖父史蒂夫埃·德蒙是一名二战退役空军战士。经历过战争的生死,这位幸存的二战老兵时常感慨生命的脆弱,对生命是无比的珍惜和敬畏。残酷的战争使他内心充满了正义感,也炼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
他退伍后发奋学习,坚持实践每个出色的好主意。大学毕业后,创立了埃德蒙金属公司,到六十五岁时成为亿万富翁。他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他是一个爱家的好男人,到了老年,他依然一如既往地……喜爱唯一的外孙里基。不幸,他善良的外孙竟被无辜杀害,而凶手不知去向。
作为失去血缘至亲的家属,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外孙讨回公道,让凶手接受惩罚,惩恶扬善。他求助于美国最高情报机构和司法机构,但都无能为力。因为老人在二战中养成的坚强意志,正义感,对生命的敬畏以及退伍后的经济、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他并没就此罢休,他拿出高额酬金雇佣一位“复仇者”去为外孙复仇。老人的复仇行为及其决心是他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外孙报仇,为家人安全负一份应尽的责任。总之,老人的二战经历、坚毅的品格、退伍后的教育背景、奋斗历程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选择,促使他与恐怖行为作战到底,惩恶扬善。
“复仇者”加尔文·德克斯特是一名律师,年轻时在越战中养成了一个追猎者所具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他有过亲手为死于黑帮之手的女儿报仇的经历并痛恨着社会上的恶性行为,为了惩恶扬善,他毅然答应老人的求助去执行复仇计划。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力及高科技手段,制定出一个周密的计划,并为此做着充分准备。虽困难重重,但从未放弃。他机智地克服种种障碍,最终将狡诈的凶手劫持回美国接受美国法庭的审判,完成死者外祖父的心愿。小说中提到“控制塔……他还在巴尔干地区杀死了一个美国人。”此句中对“一个美国人”的强调,反映出他尤为重视这个美国人的个人权益。以上细节表明,“复仇者”的参战生活,个人痛苦经历及律师职业等因素影响着他要为个人权益辩护,坚持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同时,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也促使他为了惩恶扬善而采取果敢的复仇行动。
(二)集体主义——保罗·得佛罗“行大善而容小恶”的大局理念
面对凶手失踪一事,美国各个情报机构展开调查。小说中提到“美国各个情报机构里,有二十六个人曾看到追查季利奇行踪的请求,他们全都回答说,他们不知道佐兰·季利奇在什么地方。其中有一个人说谎了。”这个人正是美国中情局的副局长保罗·德弗罗。他是贵族后裔,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宣誓加入中央情报局为国家服务。“由于他的显贵背景和熟人关系,他在这个集团里步步高升……他还证明在中情局里他具有比其他人更吃得开的品质:忠诚。因此,其他许多错误都可以得到宽恕。” 这里的“忠诚”是指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只要忠于国家,为集体服务,一些其他的错误可以被容忍宽恕。
集体主义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紧密结合,人们忠于集体并得到集体的保护。德弗罗之所以在中情局步步高升是因为他显贵的家庭背景,良好的教育背景,熟人关系,聪明才智还有对国家的绝对忠诚。这些因素和他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他坚持“行大善而容小恶”的大局理念。
自一九九一年冷战结束后,新的战争形态主要是与持续成长的恐怖主义作斗争。一九九八年美国驻非洲的两个使馆被炸,经证实其幕后策划者是本·拉登的组织。德弗罗因此调往反恐中心负责一项被称为“游隼计划”的秘密工作,源自在猎物上空静静地盘旋着的隼鸟,这种捕猎者在确信能给猎物以致命一击时,才以可怕的速度和准确性突然降临。二OO一年夏,整个情报界普遍深信拉登将发起一场针对美国的战争。为了维护美国免遭其害,德弗罗希望通过“游隼计划”阻止并“终结”他。然而,凶手季利奇正是他顺利执行这项计划的重要工具。
德弗罗也清楚这个暴徒(季利奇)杀了一个美国人,但在另一个地方,有人(本·拉登)已经杀了五十个美国人,而且以后还会杀更多。为了维护美国的集体利益,他别无选择:行大善而容小恶。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驱使他去做他相信必须去做的事——“游隼计划”,哪怕与之合作的盟友是多么的罪大恶极。他选择与季利奇交易,保护凶手季利奇的安全,阻止复仇者的复仇行动。
四、结语
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维度对小说《间谍课:复仇者》中受害人外祖父,“复仇者”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分别采取不同行动来解决凶手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出个人经历与品性,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及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一个人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的文化差异也影响着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小说以外祖父和复仇者的成功、“游隼计划”的失败结局,表明了小说作者的价值主张。同时,对于作者笔下东欧动荡的局面,阿拉伯国家地区的变化,南美国家的现状,恐怖组织的极端行为等社会因素,读者虽不会向恶背善,但会因各自的价值取向,而对小说里善的一方的不同人物做出不同的解读,甚至产生共鸣。小说作者把不同的文化主张交给读者去思考和判断。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