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分析
熊 小 红
(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新余 338000)
摘要:本文是一例针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而产生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关键词:适应不良、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李某,女,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身高大约1.60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2、个人成长史:李某来自湖北农村,在家中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三。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待人随和、宽厚,对孩子也从无严厉责骂,家庭气氛非常和睦。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多年来,父母一直向亲戚们借钱供她们读书。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因此对李某期望很高,特别是在考试成绩上,从上小学起,父母总是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她自幼学习刻苦用功,成绩优良,初中深受老师的器重。进入高中以后,各科成绩较好。但高考时没有发挥好,没有考上理想的重点大学。对此,她心里一直感到很内疚。
3、精神状态:有焦虑情绪,情绪低落,自责,自我评价低,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身体状态:近一个月睡眠较差,头昏脑胀;社会功能:能正常生活和学习,只是效率有所下降。
4、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总分为165分,阳性项目数为36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为3.1分。抑郁因子分为2.77分;焦虑因子分为2.8分;
(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为58(超过中国常模的分界值53分);
(3)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为51,标准分为64(超过中国常模的分界值50分)。
二、主诉
李某走进咨询室时神情忧郁,自述:“最近一个月常常感觉心慌,心情烦躁,经常失眠,上课时经常走神,学习时眼睛盯着书本却什么也看不进去。特别害怕回家父母问起考试成绩,一想到可能会让她们失望,心理就十分不安。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感到很痛苦。”
“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我身上,在生活上尽量给我最好的待遇,在学习方面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不要再过和父母一样贫困艰苦的生活,为家里争气。我很懂事也很孝顺,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一所重点高中。升入高中后,学习更加刻苦,终于考上了大学。但是,我没能考上理想大学。然而迈进大学校园不久,便在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感到严重的不适应,听老师讲课抓不到重点,看到周围同学有条不絮地学习,而自己却不知干什么。虽然强迫自己看书、听课,但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为此感到心烦。尽管很想与周围同学交往,但却不知如何与她们交往,因担心自己见识少、知识面窄,不知说些什么,独来独往的生活让我感到苦闷,所以来向您求助。”
三、观察与她人反映
李某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都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双臂夹紧,双手蜷缩,眼神迟疑,声音微颤。她衣着整齐,说话有条理。神情显得很焦虑,精神不振,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在提及自己的现状时悲观失落。
辅导员和周围同学反映:李某不爱说话,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总是独自行动,不爱和同学聊天,比较孤僻。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心理测验的得分,诊断为大学新生适应不良而产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根据对来访者的分析,笔者认为应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六、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原则;(2)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3)与李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李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4)对李某出初步问题分析,让李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5)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李某回去后列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重温既往克服困难取得进步时的自信感。
2、心理帮助阶段;
(1)作业反馈:她认识到进入新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前一段时间过于低估自己了,原来自己还是有不少优点的,现在偶尔学习状态不好,但不像以前那样紧张、焦虑,学习效率提高了。
(2)合理情绪疗法:针对这一状况,笔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帮助李某认识到自己入学后适应不良(A诱发事件),变得消沉、焦虑 (C情绪),根本原因在于她的自我否定的态度(B不合理信念)。在她自己看来,她应该是一个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好学生,现在看来并没有十分突出,真是太糟糕了,因此才会变得消沉、焦虑。帮助她找出并放弃自己不合理信念,学会用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3)作业布置:写出合理自我分析(RSA报告),列出ABCDE即事件A、信念B、情绪C、不合理信念(驳斥)D、新观念E。详细列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并尝试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1)反馈作业:经过分析,李某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所领悟,认识到自己的紧张焦虑主要源于自己一些不合理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否定了自己的全部(2)基本结束咨询。
七、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李某的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变了原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
2郭念峰等著.《心理咨询师》(诊断与技能)民族出版社 2005.7.
作者简介:熊小红(1983.9— ),女,汉族,江西樟树人,江西工程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