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6-08-31 08:23:17        发布人:杨笑冰        浏览次数:961 次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

杨笑冰


   电影《喜宴》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典范。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理论为关照,定性分析电影《喜宴》中的台词语言,分别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剖析这一价值观理论在中美文化中产生差异与冲突的根源所在。 电影的结尾是两代人之间消除彼此误会矛盾,相互妥协理解,这无疑也传达了导演对异质文化可以从冲突走向和谐的信念和文化认同的理念。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在日益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有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但其中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也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障碍。《喜宴》是李安导演的成名作“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该影片是围绕着一位同性恋的华裔美国青年展开的,高伟同,是一名华人,他在美国生活多年并且事业有成,他向父母隐瞒了自己与Simon同性恋的事实, 出此下策要与一个也是在美国的中国女孩假结婚,唐突中父母赶到了美国要为他们办喜宴。在这期间的冲突总是不断,然而父亲在偶然中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突发中风送到医院抢救,最终在无奈中还是选择了尊重儿子的选择,但他依然隐瞒自己已经得知这一事情真相的事实,带着对儿子的祝福和包容,最终作出妥协,默认事实离开美国。这部电影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社会家庭内部中的代际冲突与文化认同,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背后凸显的则是中西文化的碰撞。

   一、电影《喜宴》中凸显的文化价值观

20 世纪 60 年代末,荷兰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 Geert Hofstede)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岗位的IBM 雇员做大量问卷调查,在 《文化与组织: 心理软件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国家文化维度 ( Culture Dimensions) 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社会巨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并逐渐成为跨文化交际领域一个权威理论。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包括四部分: 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以及不确定性规避。[2] 在霍夫斯泰德理论四项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最能阐释影片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冲突与矛盾。

   《喜宴》中的高伟同,已经是成年人,且在美国事业有成,很怕违逆父母心意,因为在中国的价值观中 “孝道” 是非常重要的。朱永涛曾撰文指出 “孝” 一指顺从,即在子女上必须完全遵从父母的教诲; 另一则指保持家庭的连续性,将家族的姓氏、血脉、家业等代代相传下去。这便成为了伟同在父母面前对自己性取向与正常人不同表示缄默,甚至不惜一切操办“假结婚”的原因。在开放的西方,同性恋被接纳,但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确是违背人伦道德的禁忌。他深知父母一定无法接受,如若违背便是不孝。而且他是家中独子,同性恋意味以后不会有自己的后代, 由此成为他的巨大压力。所以,他选择逃避事实,而他的同性恋人、身为美国人的赛门却无法理解。赛门接受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子女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无权干涉子女的私生活。赛门感受不到父母的压力,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伟同的焦虑不解,甚至导致两人因误会濒临分手。

   二、电影《喜宴》里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以来,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先进思想引导下开始重新考量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孝道伦理以及背后的权力关系。李安导演在《喜宴》中道出了传统父权体制压抑人性的弊端。个人开始反抗家庭的束缚,追求自我的重新建构,父权伦理被动摇。

   伟同:Simon,嘘…

   Simon: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They don’t even speak English.

   Simon:I can say whatever the fuck I want in my own fucking house.

   伟同母:是不是我们待太久了?

   伟同父:吃你的饭!

   伟同母:是不是伟同忘了付房租啊?

   伟同父: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成哑巴,吃吧!

Simon得知顾威威怀了伟同的孩子后,与伟同和威威发生了激烈争吵。尽管伟同提醒他父母也在场,但Simon依旧通过语言继续直言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体现出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特点,偏向集体主义特征。这种情形下,高伯母很是担心,自行猜测;而高伯父的反应是一脸严肃,故作镇定地保持沉默,让高伯母也保持沉默继续吃饭,可见文化间明显的差异。

   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差异根源

  (一)地理因素

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明,把人聚集在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的集体中,通过集体力量抵御自然灾害,讲究“天人合一”。“这种集体生产的制度产生利害与共,疾病相扶持的互助互利互相关怀的集体主义和原始的平等思想与文化,形成我国最早建立在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属于海洋文明,文化比较外向,具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而且,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因此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

  (二)历史因素

历史中秦王嬴政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灭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此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利益,历代统治者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 家长) ,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保证社会正常运作。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的北美殖民者乘着“五月花”号船历经艰险来到北美大陆开拓新生活。在新大陆上开发原始森林,建设新家园创造财富,谋求摆脱过去的束缚,展现出尊重人格和个性自由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主义对于美国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个人主义在我们的民史和正史已经完全确立了,我们并对此感到骄傲。”

  (三)文化因素

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儒家思想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强调一种‘仁义’的道德精神,通过自觉努力,做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思想强调整体,重视集体的作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据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1]而美国的个人主义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他们认为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的不同需要创造了万物。“从基督教中耶稣的生命中也可以看到个人主义中勇敢、奋斗和自立的价值观的缩影。”[6]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又通过对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肯定和对当时基督教禁欲主义虚伪性的批判。

   四、结论

   在电影《喜宴》里,复杂的电影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它包含以孝道为主的中国家庭道德观,以自由主义为主的西方家庭观;中国人以孝为先的婚姻观念,西方人以爱为主的婚姻观念。通过对电影《喜宴》中的中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两种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实现着交流,从“文明的冲突”到“在冲突中对话”,再到“在对话中协商”,最后“在协商中共进”。认识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差异,接受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大融合。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