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从吴茀之诗书画的关系---观中国画教育的部分问题
发布时间:2016-08-31 08:28:48        发布人:屈子璐        浏览次数:477 次

从吴茀之诗书画的关系---观中国画教育的部分问题

屈子璐


   吴茀之先生的花鸟画创作过程,是从《芥子园》的临摹开始,走向户外写生,整理画稿,通过观物取象之最特别精彩之处,有所取舍,达到写生的真正意义,不仅自身收益良多,给读者也展示了一个经验丰富的画家如何进行绘画创作过程的极大启示,这是一个普遍可取得方式。

吴谿出生于书香门第,善诗文书画,对李白,陆游情有独钟,常作诗于绘画作品之上,用色彩和文字语言谱写打动心灵和谐的乐章,诗意指画,画露诗情。他总结书写经验中说道“临读碑帖的同时,也要看古今有关书法论著,这样好从各家评论中加以体认,以提高自己的识见。读碑帖,从其点画结构到整行通幅的气势都须细细参究,然后于临写时乃得心中有数。”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书法本身元素认识是很深的,并且也很重视这些。

   谈到吴茀之,内陆地区恐怕知者胜少,他是中国20世纪继承与开创性的著名艺术家之一,作为浙派的首领人物,不但传承了浙派的画家兼学者的文人气息,成为山水,人物,画鸟无所不能,且精于诗词书法。一个出生在浙江浦江县土生土长的艺术迷恋者,带着一股执着,热爱美术之心,秉承家学,开创了别于吴昌硕,赋予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并且也为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断探索作出了一番贡献。吴茀之先生的诗文是绘画的点睛之处,大多都是有感而发,生动有趣,先生对绘画深挚的情感,可以说是他在去世之前都难以割舍的一部分。针对这种现象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在阅读吴先生学习中西绘画体会、构图方式、绘画理念的形成、绘画形式、 谈艺录、艺术年表、绘画作品各种文献记载中,才能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吴茀之先生的花鸟画创作过程,是从《芥子园》的临摹开始,走向户外写生,整理画稿,通过观物取象之最特别精彩之处,有所取舍,达到写生的真正意义,不仅自身收益良多,给读者业展示了一个经验丰富的画家如何进行绘画创作过程的极大启示,这是一个普遍可取得方式。

   20世纪40年代起吴茀之开始对中国画教育长达30多年的研究,概括为第一,他不主张用素描代替国画的造型训练,而是强调笔线造型,她把笔墨的线形表现物象的质感和量感,力求感觉上的精准和笔笔到位。第二,他认为作画讲究气势,气动才能生韵。第三,把写生转换到写意上,以突破传统构图的成法成规,常用一俯一仰,相互回应的构图形式。第四,用墨要灵活,做到五色之墨。第五,用色要粹美无烟火气,深厚色相庄严。写生是吴茀之先生绘画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先生绘画特点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的原因之一。

   吴茀之先生是一位诗、文、书、画、国画理论与古画鉴赏方面都有深厚修养的学者,现今的美术教育把诗书画三种艺术门类分割的太过清楚,本为姊妹学科,但事实却是学画者只会画画,学书法者只会临帖,作诗就更不用提了。我们应该把诗书画联系在一起,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吴茀之的艺术风格,进一步的说明诗书画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一定的方向与帮助。中国从商代开始出现了文字,也由此步入到文明时代,文字代表着文化,书法确实比绘画更加赋予文化内涵,把书法和绘画放在一起大家更加认同把绘画看成是艺术,书法的实用性更强,但是书法发展到今天,实用性已经远远不如它的艺术性,赋予了书法更多的审美特征,书法也走入高校的大门从属文学院,这种价值越来越大,于是走入了美术学院,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同时也面临着中国画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文人学者问题,而不是沦为画工、画匠。

   先生诗书对画相关性的结合,给当下中国画发展方向一个警示,笔者认同国画就像西方的油画,是本国的一种文化符号,应该让其更加丰富,与姊妹文化书法,诗文相结合是增强中国画文化底蕴的最好方式。文献中对吴茀之先生的诗文,书法记录的不多,这是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目前的高校美术教育也急需注意到这一点。对于吴茀之诗、书、画之间的相关性还需做出详细的解读,认识到书法、绘画、诗文是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在绘画作品中可以同时出现,也可独立成章,这需要艺术家具有超凡的艺术经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吴茀之先生用一生的艺术贡献来证明了这个事实,我们也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当代国画界,艺术院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美术学院分科太细,中国画专业甚至可以细分到4-5个专业(工笔花鸟、人物、山水;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书法;艺术批评等。中国古代已有很多书画同体、同源、同法之说,并且古人也是这么做的,而如今我们是向书画异体、异源的之路越走越远,笔者认为这是一条诡异的方向。当代国画界,艺术院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美术学院分科太细,中国画专业甚至可以细分到4-5个专业(工笔花鸟、人物、山水;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书法;艺术批品),这样学生会所谓的太过专业化,走出学校,与工作部门要求不符,导致技不如人。将来专业会更多,现今还有一个叫当代水墨的绘画形式,可能已经纳入高校美术学院的课程专业之中。强调书法、绘画、诗文之间的联系,把这种观点传授给在校学生,为中国画发展增添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