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析
——从海外学者的角度来看孔子学院
刘 敏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建立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多个年头,海外学者对孔子学院的研究也应声而起。然而近两年陆续有高校宣布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反映出孔子学院在蓬勃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孔子学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海外学者的认识角度做以阐述,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5年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宣布将关闭孔子学院。这不是首次国外高校宣布与孔子学院终止合作,2013年至2014年间,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谢布鲁克大学、多伦多教育局及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也曾做过相同的决定。
孔子学院是通过中方与国外合作的方式所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属正司局级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管理,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至2014年10月底,全球已经有125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共470多所孔子学院和700多所孔子课堂。但是近几年来,在加拿大、美国、瑞典等国家都出现过高校教授、学者及政府官员对孔子学院的联合抵制,并有高校宣布与孔子学院终止合同。在孔子学院蓬勃发展的同时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本文从海外相关学者对孔子学院动机和功用及问题方面的分析和认识角度来探讨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国建立孔子学院的动机和功用
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至今,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成立并迅猛发展起来,海外研究者对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很是吃惊,对孔子学院的研究也随即展开。首先他们对中国建立孔子学院的动机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近些年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持续提升的国情,海外学者认为中国建立孔子学院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顺应中国国内的意识形态要求,缓解中国社会矛盾,同时为中国高校走向世界提供平台;第二,孔子学院的建立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一个积极的形象,缓解其贸易伙伴因中国经济发展及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引起的紧张情绪。他们认为,中国用一位慈爱的老人来树立一个友好、温和的形象,有利于传递出其倡导“和谐”的思想价值观,而且对那些历史上曾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如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其它国家来说,以“孔子”作为宣传形象都是很容易被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选择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
在孔子学院的功用上,海外学者关注更多的是其在提升软实力作用及经济作用上的发挥。“软实力”最早在《软实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道》中提出,它被定义为通过吸引力而非胁迫或支付金钱而获得想要的东西的一种能力,包括文化、价值观、习俗、政策等。有海外研究者认为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实际上是对西方更广泛的“软实力”战略的一部分,是中国政府以政府资助的语言文化传播机构来进行的文化外交。在他们看来,孔子学院较低的招生门槛甚至是免费开放的形式及不计成本的巨额经费投入本身是有违公平性的。前不久宣布将与孔子学院停止合作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副校长维丁也曾对瑞典《每日新闻报》说:“通常来说,大学里设立的一个机构由另一个国家政府提供经费,确实是有问题的做法” 。日本学者Lee(2010)将此定义为“新殖民主义”,在他看来,中国所建的孔子学院及其提供的帮助都是有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的。如孔子学院在非洲的快速发展及其所提供的援助计划都是为了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
在注意到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同时,海外学者也注意到了孔子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 孔子学院的质量保证
首先,就目前来看,很多海外学者对孔子学院的评估管理机制是不满意的。按照《孔子学院章程》的规定,各地孔子学院的评估是由孔子学院总部来负责组织的。但这种机制很不完善,因为它并没有设定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就实际上来说,由于孔子学院所在各地的环境与条件不同,这样的标准是很难设定的,但正是这种复杂的情况让海外学者认为它的公平性很难得到保证。其次,孔子学院的教育质量也一直是海外学者所关注的。孔子学院的教师和所用教材的质量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一直是他们的争论点。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前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阿克曼在2014年12月北京冬季思享会“中国说”活动上曾提出,“现在孔子学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最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对外文化交流的专家”。就实际情况来说,在孔子学院发展的几年来,孔子学院的院长和老师几乎都是从大学里抽选出来的青年志愿者,然后由国家汉办根据派出时间分批组织,每批培训周期为8周。就一些资料来看,孔子学院的培训并不是很严格,只要语言过关,拥有一两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剪纸、包饺子等的技能就可以出国任教。在海外学者看来,影响孔子学院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优秀的汉语教师的短缺,孔子学院的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剪纸、武术和包饺子,它还需要考虑到孔子学院所在地的地域风俗文化、教育体系及其课堂形式和课程风格。而就教材来说,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六七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一线教师与研究者已将相继编纂出版了500多种对应教材,在数量上达到了教学需求,但海外学者对汉语教材的批评之声从未停止过:粗制滥造、编写草率、缺乏创意,他们指出经得起检验的教材寥寥无几。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曾指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高级教材缺乏,精品教材少甚至没有,总体上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求。而且孔子学院的教材在内容上大都脱离孔子学院所在地的现实环境,无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他们对质量问题的担忧来源于孔子学院发展过快过大,而忽略了质量。Yang(2010)引用了一位访谈者的话:“这里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做任何事情时,总希望把它做大,而且做得很快。这可能会给人以错误的印象。”(二)对学术自由的影响在孔子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热议的问题:世界知名大学没有开设孔子学院。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学院会通过其经济上及政治上的影响来制约其所在高效的学术自由。Schmidt(2010)在《中国资助引发对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担忧》中引用西方人士的言论,用孔子学院对法轮功、达赖喇嘛、台湾问题等话题的限制来说明孔子学院影响高校的学术自由。而且孔子学院在组织运营方式上与德国歌德学院、法语联盟这类以文化交流为目的、以联盟形式创办的机构不同,中国的孔子学院往往直接设立在其它国家的学校中,并由中国政府提供经费、选派教师和确定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禁止讨论一些敏感话题,干扰教学内容。所以在他们看来,世界知名大学不接受孔子学院的原因在于他们本身具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来保证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性,而不用因孔子学院提供的好处与便利受到其制约。(三) 经费的保障 由孔子学院章程的第五章,关于经费的制度来看,对于新开办的中外合作设置孔子学院,中方将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而年度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的承担比例一般为1:1左右,也就是说,为了保证孔子学院的正常运营,按时为学院的运营和发展及活动项目注入资金的通常是国家汉办。2010年,芝加哥大学一百多名教授联合签名,一致呼吁其院方不再和中国汉办续签该校孔子学院合同,加哥大学的相关人员认为由于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政府资助,它存在着政治性与模糊性不清的问题,而且合同的续签问题应该由教职工理事会决定,不应。除了中国的资金支持,孔子学院还需要得到所在国和当地政府的资助,如2008年美国的芝加哥市曾为孔子学院及其汉语教学提供了443万美元的资助(Yang,2010),阿巴马州政府为该州的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拨款800万美元,海外学者认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学院”相比,中国对孔子学院的经费投入远远不够。 另外,海外学者认为中国过于野心的外交目标弱化了其文化上的吸引力,中国应该注意调节其外交政策,保持它与文化宣传之间的平衡。 三、结语总体来看,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至今的十多年间,孔子学院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有的来自中西方大学传统理念的差异,有的则来自于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问题上。从海外学者的角度来看孔子学院有助于我们多角度、更清晰的看待海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反思,积极探索,寻求完善孔子学院自身体制的方案,同时提高孔子学院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海外的沟通与交流,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为孔子学院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