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浓厚的爱国情与深刻的讽刺诗 ——试析《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16-10-14 10:13:09        发布人: 李海英         浏览次数:603 次

浓厚的爱国情与深刻的讽刺诗

——试析《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李海英)

“从刀耕火种时的弓弩石镞到清一代的铁炮洋枪,从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到卢沟桥烽火,千百年来,燕赵大地总是若隐若现地笼罩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硝烟。”在战争的潮流中,民族英雄如磐石一样屹立不倒,而败类却如沙子般沉淀了下去,这样,人的生命价值体现了出来。“人的生命无非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肉体的存在,受之与父母,灭之与无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另一种则是社会的表现,既可以默默无闻平静度日,也可以不怨不悔终生追求。当然,前者居多且不为大众所知,而后者则可能或留名青史或遗臭万年。”

在老舍看来,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强调国家利益高于家庭利益。这一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并影响了他的行动,他拼死也不为日本人做事的精神在小说中反映出来。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以百万字的篇幅描写了抗战时期发生在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一个个血泪故事。作品中展示了北平市民的抗争与软弱,批判了在北平这个闲适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文化的蛀虫。

(一)铁蹄之下的抗争者

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一直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忠君爱国”从本质上说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使国民树立起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和家庭利益的信仰,而且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众在面对外敌时民族主义精神的形成。老舍先生在作品中塑造了理想的国民英雄,并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进退维谷的思想给予了鞭笞。

1.理想中的“国民楷模”

在作品中,瑞全是作者刻画的抗日战争的爱国典型。虽然在文中占的笔墨不多,但是作者对他的赞美是显而易见的,在那样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条件,国民都在“惶惑”、“饥荒”中“偷生”,瑞全能有放下所爱的书、家庭、学校和北平,拿起刀枪同敌人作战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瑞全是一个“听到国歌便肃然起敬,一看到国旗便感到兴奋,有武器就会马上去杀敌的新式青年”,他希望打碎民族国家的铐镣,并且昂着头挺着胸站在这个世界上。后来在大哥“国旗下吃粪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的教导下,他决定跟随着王排长出了城。经过几年的磨练,他变成了成熟的地下工作者。他可以面对着敌人毫不心跳,对待特务招弟毫不手软……总之,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抗战期间勇于奋献的爱国者的典型形象。

与青年人瑞全相比,钱默吟先生是一位从不问世事转向坚决抗日的典型。他是一位能诗善画的诗人,虽然家境不甚宽绰,但他身上却别有一番硬气,即使你招呼他,他也不理你。他家是与世隔绝的一家:无论对待谁都非常有礼貌,并且他们家的衣服比别人落后十年,他家的妇女永远不迈出家门,他们的院子里十分安静,听不见任何响动。但是走进钱先生的家里却是另外一番滋味,他的家除了种满鲜花外,还有很多旧书与旧字画,他每日的工作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吟诗,所以他家就是“世外桃源”。中国传统的“风雅”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如果非要说有一条通往桃园之外的“小径”,那就是开汽车的二少爷仲石。抗日战争爆发后,仲石的牺牲为这“诗意”的一家带来了灾祸,大儿子孟石病死,妻子碰死在儿子的棺椁上。日本人的侵略将这个世外桃源埋葬了。

钱先生从监狱里历经九死一生回来,面临的却是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但是他并不因此消极失落,而是擦干眼泪,挺着伤残瘦弱的身躯,自觉地担负起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业。他还用自己的实践行动号召启发麻木的人们,积极走上反抗的道路。他下定决心为救国而死,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不过是沙漠上的一滴雨,可是一滴雨到底是一滴雨,一滴雨的勇敢就在于敢落在沙漠上。

作为中国文人,老舍非常强调一个人的气节与情操,他对那些在国难中以死保节的善良、正直的人们表示理解和尊敬,对为了国家利益委屈求进、忍辱负重的献身精神持以肯定的态度。

在钱诗人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钱诗人原来虽是一个“不问国家大事的人”,但却不能忍受有人来亡我们的国。他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做我们的管理人。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他在遭受严刑拷打、家破人亡的磨难之后,还能毫不退缩,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老舍通过这个人物呼唤国民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不要考虑自己的任何利害得失。只要国家多一些这样的“傻子”,中国何愁不站起来呢?

2.含泪鞭笞的“中间人”

作者在赞美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抗争者的同时,也含泪鞭笞了以祈瑞宣为代表的“中间人”或“过渡人”。

瑞宣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抗日战争期间,陷入忠孝无法兼得的痛苦。他希望报效国家、为国争光,但作为祈家未来的继承者,他又无法推却自己养家糊口的责任。他不忍心把老人们留给敌人,而自己逃出北平,在国与家之间选择了家,但他也因此背上了精神的枷锁。

在祁瑞宣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知识分子。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认为“国家不是一个死板的定义,而是个有血有肉的、有色彩、有声音的一个巨大的好东西”,作为公民应当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应当立即奔赴前线,保家卫国,但是平时就依仗着他的一家老小,现在更需要他,他不能甩手就走。于是他只能去英国使馆做事,来养活老小。家庭的重担羁绊着他,使他畏首畏尾。于是他在被捕后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后悔不该为了祖父、父母、妻子,而不肯离开北平。无论何时,他总是保持着中庸的态度,在大家和小家之间举棋不定。他们一方面以自己的文化而自豪,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最没用的废物,在关键时刻,他的文化连丝毫用处都没有。老舍刻画出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理,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但是或者被传统的思想羁绊,或者懦弱胆小,放弃了自己应负的责任。作者既鞭笞了他们的矛盾心理,又十分同情他们,表现出惋惜之情。

   很多人在民族危难中堕落,但更多的人却成熟起来。历史与灾难如筛子一般淘汰了民族的渣滓,保留了革命的精华。随着日本人的侵略的深入和生活中遭受的磨难,他逐渐得乐观起来:他虽然没有拼命杀敌,可是他也没向敌人屈服。这在以前,他总以为这是可耻的事。现在他却认为不肯向敌人屈膝的行为不只是逃避,更是一种操守。过去的彷徨矛盾此时却转变为坚定、信念和勇气。他敢于昂首看着一号的日本人,而不再是低下头去。因为日本人将会是炮灰,胜利不属于他们。这表明瑞宣的思想已经开始成熟起来,也代表着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并开始沿着这样的道路矢志不移地走下去。

       抱着这样的信念,瑞宣与钱先生在北平积极地为抗日奔走,散发传单,亲自教小顺儿念书,因为他认识到,假如他不敢去用自己的血去雪耻报仇,那么他自己的子孙将永远生活在地狱中,日本人不仅会杀他的父亲,还会杀他的子孙。民族的灾难鞭策着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从沉睡中醒来,向振兴民族的方向大步而去。

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一方面含泪鞭笞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动摇性与矛盾性,另一方面赋予他们令人欣慰的结局,使人看到了希望。瑞宣的觉醒也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光明。

(二)蹂躏中的麻木人

老舍始终在以敏锐的眼光注视着国民的心态和灵魂,他以饱满的热情,用沉郁的笔触,揭示了国民在外敌当前的形势下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精神,用心唱了一首首民族主义精神的赞歌。在小说中,作者既对老派市民的缺乏斗争性感到无比痛惜,也真实地刻画了一群丑陋肮脏的汉奸形象,表现出作者的愤怒之情。

1.无比痛惜的“老中国的儿女”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是安分守己的“老中国的儿女”的代表,他一辈子别无所求,只求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事情,皇帝退位、接连不断的内战、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然而祁老人却在北京城中守着他的院子活了下来。因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告诉他:“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自然会好的。”所以他什么也不怕,只怕过不了八十大寿。他知道为了卢沟桥上的狮子而来的日本人用不了多久也会自动撤离,他只用担心生老病死之类的自然规律。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日本人却在北平城中住了八年。

祁老人的思想深得传统文化中“知足得和”的精髓,他不贪婪、善良、谦恭但又愚昧。四世同堂在他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除此之外,好像什么都和他的关系不大,包括国家。国将不国,在他看来,犹在其次,他最关心的是家里是否储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他只知道用装上石头的破缸顶上关着的大门,便足以消灾避祸。

他还要求子孙不能忘了礼节,不管天下乱成什么样。可见,礼在他以及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那么重要。“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观念影响着他,他又用这一思想来教育子孙儿女们。可这一辈子的古训最终成了他思想上的枷锁,过分重视封建道德使得他在战争中麻木不仁。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因袭传统文化重压下的祁老太爷,面对一连串带血的事实,心里由平静到不安,从不安到自责,然后又从自责痛苦中感慨悲叹:“我白活了七十多年啊!”这代表着老人慢慢地认识到国难不能单单依靠礼仪来解决,更需要斗争和反抗。

在和平年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礼貌、谦逊、忍让,让人感觉到无比的温馨。但是到了民族危难的时刻,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过度的礼貌、谦逊、忍让,而是坚强、勇敢、奋献、牺牲,但这些都是“老中国的儿女们”所缺少的。因为中国上千年的封建文化,养成了中国人只知道顺从、屈服而不会反抗的习惯。

老舍通过祁老人,提出了进行民族文化反思的问题。中国人,不论满人还是汉人,都应该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视传统文化,摒弃文化劣质,通过自知、自新、自强,使中华民族成为真正智慧的民族。

2.强烈批判的市井庸民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不但描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还精细地描摹了一群令人作呕的汉奸形象,暴露出他们丑陋肮脏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安排了罪有应得的下场。

这些人生长在传统的世俗世界里,并且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为一身。他们用看似优雅的言语装点自己,行动举止却又丧失了老一代的淳朴、热诚与自力更生的生活能力,他们满口新词汇,实际却一味追求享受,倚仗父辈、钱财,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老舍写到这一类角色时使用了讽刺的手法,并给他们描画了可笑的漫画式肖像。

冠晓荷已经五十多岁了,和祁天佑的年纪不相上下,可是看起来还像三十多岁一样,白头发有一根拔一根。他的衣服,无论中服还是西装,都尽可能的用最好的料子。匀称的五官四肢,加上美妙的身段,和最新款的服装,他颇像一个华丽光滑的玻璃珠儿。他平时来往的都是名士与贵人,而对李四爷、刘师傅、剃头的孙七和小崔之类的下层人民,他便只看到他们的职位,而绝不拿他们当作人看。中国文化的“雅”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漂亮”的人物,他的行为却是那么的无聊无耻。对于他来说,国家民族只是一些名词,日本人的入侵没有使他感到耻辱,反而有些高兴,认为“时来运转”,他可以通过敌人得到权力和金钱,幻想着发国难财。假如出卖国家会使他的生活水平提高,那么这个“宇宙的主宰”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在他的心里,生命就是生活,而生活的奢华舒服是理所应当的。为达到他的理想水准,他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事,在他眼里,任何事情包括国家民族都是假的,只有他的酒饭、女人与金钱,才是真的。于是,日本人成了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主子,见了日本人他的腰永远是九十度,脸上挂着谦卑的微笑,把自己变成合格的奴才。然而,他确实也是一位合格的“超等”顺民。他对他的太太——大赤包死在狱里毫不动心,只要有官做,那么他便得到了一切。

虽然,这样一个不能被毁灭村庄、牛马、拔除老树的山洪巨浪打碎的渣滓,老舍却赋予他一个令人解气的结局。他是那样积极主动地讨好日本人,然而他所忠心的日本朋友却把他当作“病菌”活埋了。他钻营,他巴结,他无耻,但最后得到了什么?他的一生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在老舍的笔下,所有的特务都得不到好下场,在日本人的机构中做事的陈野求最后行乞于街头,命不长久;死心塌地作特务的招弟命丧曾经对她有爱慕之情的瑞全之手;蓝东阳在胖菊子夺走大部分钱财之后,因恐惧而逃难日本,在异国享受了“原子弹的恩赐”,埋葬了他臭气熏天的灵魂;胖菊子在天津靠出卖肉体也未能摆脱长满烂疮腐朽而死的命运。

老舍的书写确实真实地反映了汉奸们的下场,但是作品中对他们的讽刺,对他们最终命运的安排,同样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老舍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参 考 文 献


[1] 老舍. 四世同堂[M]. 第一版.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 赵园. 北京:城与人[M]. 第一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91-97

[3] 曽广灿. 老舍研究纵览(1929——1986)[M] . 第一版.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7

[4] 鲁迅. 鲁迅文集精选读本. 第一版.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4.69

[5] 张崇玲. 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J]. 名作欣赏.  2007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