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自此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严重削弱。“后9·11文学”应运而生,它集想象与反思于一体,具有宽广的全球化意识,揭示了遭受恐怖袭击后普通美国民众的创伤记忆、心路历程和救赎轨迹。从作家们的创作中,人们再次亲历了人类的不幸,并深切感悟浓郁的人文思想及族裔差异和政治立场差异。本文通过梳理当代美国后“9·11”创伤小说,旨在探寻“后9·11”小说对人类、社会、世界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探讨社会灾难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张力,揭示全球化和恐怖主义对个体生活的冲击,并考察社会灾难下文明冲突、人际关系、种族关系等带来的影响。
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那些遇难者的家属。这一恐怖袭击事件已经成为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病。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严重削弱。
“9·11”恐怖袭击成为美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分水岭事件。在过去的10多年间,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9·11之后的美国社会,将恐怖主义这一事件对美国人尤其是纽约人的生活的影响纳入创作主题,形成“9·11”后创伤小说创作的新文类。
创伤叙事源于对生命的热爱,而以抚慰人的悲剧性的生命存在为目的和使命,对于平复或拯救创伤之道的探寻具有人性叩问的终极意义。基于此,从创伤角度研究“后9·11”作品正是源于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尊重。通过创伤视角研究当代美国后“9·11”小说可以进一步理解作品在主题表达、语言特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罗辑架构等方面的特征及其意义。
一、“9·11”恐怖袭击事件
“9·11”恐怖袭击事件,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起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当日上午 ,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对于此次事件的财产损失各方统计不一,联合国发表报告称此次恐怖袭击对美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2%。此次事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萨默森说,恐怖活动炸毁的“不仅仅是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一部分,而是美国的平静和安全感”。“美国人的自由假日从此划上句号。”
二、创伤
“创伤”一词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在希腊语里意为身体上的伤口。在医学上,其原始意义仍然主要指身体的伤口。19世纪下半叶,对于创伤的研究开始从外在身体方面转向内在心理方面。19世纪后期,工业化拓展了创伤的内涵,使得创伤研究向心理方面转变,创伤与创伤的心理影响包括恐惧、焦虑、记忆、身份、感觉等诸多方面。1893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约瑟美·布鲁尔的论文《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 对当时把歇斯底里看作是身体退化所致的观点发起挑战,认为歇斯底里症的发作主要是因为遭受了各种创伤性记忆,如恐惧、焦虑、羞愧身体疼痛等。创伤症状源自创伤的记忆而非创伤事件本身,身体症状是对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创伤性记忆的谜语般的标识。
20世纪90年代被理论家进一步阐发创伤,并应用到了文化理论文与文学研究上。文学性创伤的研究一般是跨越学科的研究,即与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结合的角度。此后,对心理、文化、历史、种族等创伤的文化书写,社会关注和学术研究蔚然成风,创伤一跃成为左右西方公共政治话语、人为批判关怀乃至历史文化认知的流行范围,其当代核心内涵是:他是人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种族大屠杀、性侵犯等暴行的心理反应,影响受创主体的幻觉、梦境、思想和行为,产生遗忘、恐怖、麻木、抑郁、歇斯底里等非常态情感,使受创主体无力构建正常的个体和集体文化身份。
三、后“9·11”创伤小说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以“9·11”为代表的恐怖主义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的共同记忆,更是在民众的心理与意识上烙下深刻的烙印。作为对文化心理与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录和审美再现,文学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了迅速反应。作家们将“9·11”事件从一场悲剧转化为文学作品,这类小说有的直接以“9·11”事件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以该事件为背景,内容涉及“9·11”事件的后续影响。有的描写“9·11”事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的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和精神危机等问题,刻画“9·11”事件之后蔓延整个西方世界的焦虑与恐惧;有的书写以纽约为背景的都市悼歌,描写普通人的灾难体验。以文学形式诠释和再现“9·11”事件的独特力量,从而形成了21世纪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9·11文学”或“后9·11文学”。
“后9·11文学”集想象与反思于一体,具有宽广的全球化意识。从作家们的创作中,人们再次亲历了人类的悲哀,并深切感悟浓郁的人文思想及族裔差异和政治立场差异。他们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书写全球化、文明冲突、历史记忆及民族身份建构等时代性命题。“后9·11文学”情感丰富,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作为反思历史和反观现实的写照,“9·11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美国社会读者群的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9·11文学”的传播和流行,两者相互推动,从而极大促进了此类文学体裁的兴盛和发展。
近十年来,美国关于“9·11”事件的文学创作数量不断增多,影响面较广。其中有代表性的美国“后9·11”小说包括有威廉·海因的《2001年9月11日:美国作家的回应》、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多克托罗的《安德鲁的大脑》、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特别响,非常近》等作品。
美国当代作家从不同角度聚焦“9·11”事件,并以文学的手法讲述表达。从作品所运用的语言、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和作品的整体结构模式等方面来看,其文体类型与形式具有强烈的民间化、平民化的色彩。“9·11文学”作品的书写模式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特别是“9·11”事件的亲历者们,在心理上更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接受,并折射出灾难后美国人民的真实生活。
叙事是再现创伤记忆的途径之一,小说家通过再现或表现的艺术手法,建构创伤场景使创伤者再次回到创伤发生的历史瞬间。这种对于创伤经验的重构可以帮助受害者实现潜意识转化为意识的历程,使创伤得以缓解。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是作家运用文学发挥治疗功能的重要途径。作家们通过作品反思灾难、肩负责任、言说痛苦,通过创伤叙事,表达人类的创伤体验和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达到文学疗伤的目的。创伤多源于外在的伤害而留下的记忆沉积和心灵烙印,继而成为影响生命个体性格与命运的重要因素。叙述者通过创伤表现人物个体的生命体验,对伤痛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叙述,在创伤叙事中确立生命的多维世界。
创伤故事是对迟来的体验的叙事。它远非对现实的逃离,对死亡或者相关力量的逃离,而是创伤对生活的无尽影响的证明。创伤故事的核心是双重叙事,即死亡危机叙事和生存危机叙事,是人们对创伤事件无法承受的本质和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幸存无法承受的本质的双重叙述。文学叙事可以更生动地表达创伤经历毁灭性的打击和扭曲变形的记忆。
非线性叙事是创伤叙事小说的特点之一。非线性结构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之一是应用闪回和与叙述,这就导致线性时间被打乱,创伤后紊乱综合征患者在进行叙事的时候,往往在正常的叙事顺序中突然闪回创伤场景。这种闪回没有任何征兆,甚至不取决于叙事人的主观意识,这种完全无意识的叙事顺序为整个叙事增添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在中外很多创伤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创伤后紊乱综合征患者的叙事由于精神紊乱而造成情节结构不完整或者游离于正常叙事规则之外,可能不具备所谓“故事”的基本架构,是一种独特叙事。由于创伤性记忆不断的重现,多数人的记忆能力会受到极大损害,这主要表现为闯入性记忆和损伤性记忆。闯入性记忆表现为创伤性记忆的重现,这种重现不分场合和顺序。在文学叙事当中,这种损伤性记忆常常导致故事的内容支离破碎,情节不够完整,从而达不到叙事的目的。创伤后应激紊乱综合征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亲历、目击灾难的人甚至其后代都容易不同程度地患上此伤痛。在“后9·11”作品中,福尔的《特别响,非常近》、理查德的《回声制造者》等小说中都使多重聚焦的手法,而且各章节的聚焦点在不同聚焦者之间来回转换。一般情况下,多重聚焦点之间有着巨大的时空跳跃,尤其是在《特别响,非常近》中,碎片化的故事表述表现了创伤固有的潜在性,而且,创伤叙事往往用突然断裂似的、开放性的、没有终结性的故事结尾。此外,“重复”在语言、意象,甚至情节层面上成为创伤小说的另一个文体特征,安妮·怀特海德提及“重复”不仅仅是内在的矛盾而且也模仿了创伤受害人的反复性创伤经历。除了这些碎片化的故事情节和缺失的故事结尾,互文性也是创伤叙事小说中的重要表现。
创伤叙事对于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生态平衡具有本体价值及生理兼心理调节意义的治疗作用。创伤叙事可以使听者意识到自己潜在的欲望和直觉,叙事可能把人们带离现实,进入幻觉。受“9·11”事件影响的美国人,尤其是那些因此而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唯有在超现实的感觉和幻想的空间里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释放欲望和情感,调节身心的平衡关系。创伤叙事中对“真实”的追求,对创伤、疾病的直接裸露和展示,就是出于一种治疗目的而采用的小说策略。“9·11”叙事对“真实性”的追求,对小说叙事的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对创伤和疾病的再现,让读者在小说阅读中与作家、小说及支持小说生产的话语权力之间达成相同的对“创伤”的认知,通过展示、控诉、批判的一系列仪式化过程,完成对人们内心普遍恐惧、压抑的疏导,来使人们精神和心灵的伤痕淤积得到释放和治疗。文学在医治创伤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叙事有助于将创伤记忆转化为叙事记忆。因此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叙事。
受到“9·11”事件的影响和困扰人们身体疲惫不堪,精神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人们的道德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人性也在发生着裂变。人们应该深刻反思恐怖袭击给人类心灵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并且能够将恐怖袭击事件置于广阔而深远的历史与伦理空间。小说对创伤的重现,社会对创伤承载者的关怀,都是对事件相关受创者疗伤止痛的药剂。作家们在其小说中藉由这些生命故事及创作让读者再一次经历事件,从一个局外人的角色走人历史时空,与故事一同悲,一同感受;再抽回现实世界,用冷静、客观的角度来省视“9·11”,从而对这段历史更有认同感。通过对“9·11”事件的再现,使受创者能与社会对话,藉此纾解内心的痛苦,达到复原的效果。而从文化层面上说创伤的呈现是让大众理解,悲剧的意义在增加免疫力,省思检讨可以避免悲剧的再发生。
[参考文献]
[1]安妮·怀特海德.创伤小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2]杜和生.孤独人格---克尔凯郭尔[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孔瑞.“后9·11”小说的创伤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Balaev,Michelle.Trend in Literary Theory”,Mosaic[J].June 2008:131-132.
(作者单位:1西安文理学院讲师;2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项目名称: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当代美国后“9·11”创伤小说叙事艺术研究,(项目编号15Jk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