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浙江嵊州“泥人宓”
文/姚卓琳
摘 要:半瓣黄豆那么大的脸谱,脸部表情刻画精细,极为传神。而制作这些脸谱的就是 “泥人宓”——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嵊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宓风光。为了深入了解“泥人宓”的风采,暑期,我专门前往嵊州,跟随宓风光进行了采访和学习。与宓风光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浙江嵊州的艺术村里,这里设有美术馆、竹编馆、民间工艺馆、泥塑、竹编等大师工作室,集窗口展示、创作交流、产品交易,现有100余位嵊州民间艺人在艺术村“聚居”,是嵊州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全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典型亮点。所以在这个艺术气息浓重的村里子,我有幸遇到了泥人宓创始人宓风光大师。
关键词:浙江嵊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宓
“天津有‘泥人张’,无锡惠山有泥人‘大阿福’,浙江为什么不能有‘泥人宓’?”这句话出自浙江嵊州赫赫有名的泥塑艺术家——宓风光之口。
他虽叫风光,却总是自嘲长得丑,说这个反差巨大的名字“害”了他。但我认为他的衣着装束如长发、T恤、鸭舌帽,蓄着很有韵味的长须等,是他标志性的几个元素。宓风光精于雕刻,擅长毛笔水墨人物肖像画,专攻泥塑,人们称他为“泥人宓”。
1984年,宓风光被调到了嵊州泥塑厂当设计员,几年下来,宓风光开始钟情于泥塑。除了平时的一些创作以外,开始研究泥塑的一些相关历史。1989年,在木雕厂干得风生水起的宓风光作出了让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下铁饭碗端起了泥饭碗,他说:“中国第一件泥塑作品‘泥烧猪’发掘于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南宋时期,杭州还出现了专门卖泥塑的‘孩儿巷’。所以,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天津有‘泥人张’,无锡惠山有‘大阿福’,既然入了泥人这一行,就要努力让浙江出一个‘泥人宓’。”1989年,宓风光自己创立了浙江第一家民营研究所——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泥人宓研究所成立以后,宓风光开始大量创作泥塑作品,同时他也开始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泥塑的历史。“泥塑在浙江已经有了相当久远的历史,但很多好的手艺已经失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泥塑的创作创新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不仅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忍耐力,而且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在泥塑事业开始之初,行情并不景气,收入仅供最基本的开销。但是宓风光苦中作乐,咬牙坚持下来。炎炎夏日,狭小的阁楼中空气沉闷,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滑落,虽然头顶有一台破旧的风扇,但因桌子、地上摆满了画稿,从不轻易开启,而是选择最原始的降温方式,赤膊上身,在肩上搭一块湿毛巾,趴在一块席子上沉迷于图稿的设计中;寒冷的冬季,点着一盏昏暗的孤灯,冷风不时灌进小窗,双手冻得通红,但是手中的泥巴从未放下,他专心致志地盯着自己的作品,用手搓一搓,一按,一挤,泥巴顿时被赋予了生命,他的脸上也洋溢起温暖的微笑。
宓风光捏泥人的方式也是与众不同,从创作设计到复制生产都是用手捏的基本方法来完成的,不受模型制约。他手法别致,灵活生动,因而更加具有随意性和独特性。
一般的泥塑往往是从粗到细,从上到下,层层加泥,加加减减,然后成形,而手捏泥人却是从脚开始做到头,从下往上,从里到外,层层包裹,搓搓捏捏,敲敲拍拍,最后来一个整理的过程,就能把人物的动态和精神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这种手捏技法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创作者对描写对象朴素真切的思想感情,能够与观赏者产生共鸣。
为了将泥塑市场向外扩展,宓风光对过去的泥塑业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过去人们普遍觉得泥塑价格低廉,种类少,形式单一,所以消费市场并不大。经过他的改良后,消费市场不断在扩大,价格也开始上升,问其原因,原来是创新了“中国戏剧百脸谱”“中华民族”和“世界名族”系列作品,这些新作一时间成了民众热门的收藏品,赠送礼品,反响极好,从而大大改变了人们对泥塑的看法。
泥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宓风光对此十分有责任感,多次前往曾经“偷窥”学习的中国美院为学生现场讲解制作泥塑,希望将沉淀下来的民间艺术瑰宝得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他还先后由文化部派遣出访巴基斯坦、澳大利亚、以色列、阿联酋、阿曼、西班牙、美国和南非等十多个国家进行艺术交流,将自己珍藏的作品带出国门,并且现场演示泥人的制作过程,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坚持,换来的有可能只是熟练的技艺,就像宓风光自己所说的“工有余,而艺不足”。在艺术创作之路上更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懈地探索。为了让作品不仅有型,更有神,宓风光常常深入西北、西南等全国各个边远地区采风,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吸取创作灵感和元素。不仅如此,宓风光还特别看重理论上的学习,学习美术工艺的原理,学习新的艺术技法,学习色彩理论,学习颜料的化学性质,这些让他的创作思维更加开阔,同时也能掌握一些与时俱进的艺术创作手法,让他在艺术创作之路上永远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40年来,宓风光创造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既有传统嵊州泥塑的婉约,又有人物简笔漫画和西北塑像的夸张奔放。早期作品风格较为传统,多为彩绘泥人,配色静素高雅。后期风格有所转变,作品更加写实、粗放,富有生命张力。他先后获浙江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展创作奖、浙江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浙江三雕创作世纪谈浙江工艺美术作品展评会金奖、中国北京跨世纪工艺美术作品大展金奖、首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博览会金奖,曾多次代表浙江省赴外开展国际民间艺术交流,被授予浙江首批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创作中,会有不理解,也会有艰难。”对此,宓风光自喻“陷入泥潭”,将自己大半生钟情于泥塑的日子作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