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孟德文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征,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教育目的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变化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交往理论的引入,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一、关于交往理论的概述
交往理论对社会中人们的交往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人既是一种自我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人的存在既要有自我的意识和思想,又要生活在群体之中,与他人进行交流、交往,因此,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和实现自我的根本途径。
其次,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是一种良性的自由互动。人作为交往的主体是具有基本的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而且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是以“对话”的形式实现的,这里的“对话”是以语言或其他形式为主要媒介的一种“真诚的”、“诚实的”、“正确的”对话,正是在这些必要的前提下也有利于实现主体间的相互交往的良性互动。
再次,最根本的交往是“爱的斗争”。这里的“斗争”也不是与他人相对抗,“是人与人之间爱和团结一致的交往”。所以,雅斯贝尔斯异常强调个人的自由以及个人自由对于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是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并在自由的基础上倡导人们重回“生活世界”。
最后,交往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相互的“理解”。这里所说的“理解”,是交往主体要在交往行为过程中实现“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一种互动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反映出的交往行动就是主体在纯粹自愿的一种非强制的良性互动关系中,通过“真诚的”、“诚实的”对话交流达到“理解”这个核心目的的,“使个人行为计划合作化的一切内在的活动。”
除此之外,当交往行为无法实现其本真内涵的时候,就会出现“交往异化”的现象。“交往异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认为,在工具理性主义盛行的后工业时代,人们的交往行为正在逐渐的失去原本的目的和意义。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交往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每个人实现真正自我重要前提,人民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达到相互理解、彼此统一的目的,从而呼唤人们重归“生活世界”,并在其中实现真正的自我。
二、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具备相应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具体的内涵,而且这些相关的具体的内涵也具备了历史性这一共同特征,也就是说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以此来适应新的历史环境。所以,交往理论的引入,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充实的理论来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保证较高的实效性。
(一)克服“交往异化”,重建“主体—主体”教育模式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已经提出过“主体—主体”的教育模式,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这种理想的主体间互动的教育模式却很难实现。一方面,教育者既可以作为知识资源的占有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也可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实现互动,这一点毋庸置疑;另一个方面,对于受教育者却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并无法对教育者产生直接的、正面的影响。所以,这种传统上的“主体—主体”互动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并最终降格为“主体—客体”二元模式。
由此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主体—主体”教育模式降格为“主体—客体”教育模式也就是哈贝马斯 “交往异化”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通常表现为双方地位不平等和教育内容片面化两个方面。
因此,针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对“主体—主体”教育模式的重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这种模式的重建中,首先就应该抛弃工具理性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目的,而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作是一种交往活动,在平等的基础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不受“限制”的语言为媒介、实现真诚对话的一种交往活动,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受教育者的真诚交流中实现自身的进步和完善,同时受教育者也可以在与教育者的平等对话中得到启迪,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精神的发展。
(二)克服“单向灌输”,倡导真诚“对话”的教育方法
对于教育,雅斯贝尔斯曾经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给出过经典的界定,“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之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并非完全是“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传统教育方式的长期存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苏格拉底式”教育方式(即“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学双方可以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任务只在于“唤醒”探索知识的潜力)的思考,倡导以“对话”取代“灌输”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上的转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 语
“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体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对话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教育双方取得视野融合的活动。”这里所说的“对话”不是仅仅局限于语言方面的交流,而是涵盖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个层面的交流活动。通过对话,首先可以体现出对主体的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敞开心扉,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真诚的对话,从而促进双方精神的交流和融合;其次,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对话了解受教育者真是的心理状况和精神世界,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引导受教育者对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传统的“灌输”走向“对话”,并最终从根本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意义的实现和实效性的提高。
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为了实现“自我教育”,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由,激发受教育者求知的潜能和欲望,并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此外,实现教育主体的自由,也是重建“主体—主体”互动教育模式和实现主体之间“对话”的重要前提。实现“自我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尊重教育者的主体自由,更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使受教育者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强迫”,进而实现“自我教育”。“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外在的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对学生的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主体的“自由选择”,不仅能够使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人”,而且可以使“主体—主体”互动教育模式和“对话”教育方式得以实现,更能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强迫”的状态,进而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公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