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和鲁迅关系探究
文/赵学敏
1 探究背景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录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选入课本时改名为《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28岁的萧红居然能事无巨细地还原出一个朴素、平和、热情的鲁迅,我就想,萧红和鲁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作为老师的助教要给同学讲清楚课文,自己就要把这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翻看有关资料,竟然发现有人说:萧红是鲁迅的情人。哇,古板、严肃的鲁迅还有情人!于是,我就想探探萧红到底和鲁迅是什么关系。
2 探究目的
①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②探索故事的本来面目,是对鲁迅的尊重,是对萧红的尊重,是对许广平的尊重,亦是对他们子孙后人的尊重。
③学会用两面看待一个伟人。
3 探究过程
3.1 第一阶段:问题渊源
首次怀疑鲁迅与萧红关系的文章出自于牛汉先生的回忆记录中。牛汉年过八旬时,由他口述,何启治、李晋西写了回忆录《文坛诗友录》。然而,回忆录中关于萧军的回忆却一石激起千层浪。据牛汉说,他曾问萧军,为什么萧红去日本以后不给鲁迅写信?萧军的回答说:“这是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一个约定。”这话令人浮想联翩,让人们对鲁迅先生和萧红之间仅是师生的关系有了怀疑,并引起了各方面的热议。
3.2 第二阶段:推波助澜
文人学者对鲁迅先生和萧红关系是否仅为师生的看法。在牛汉先生提出对鲁迅与萧红关系的猜疑后,李国涛进一步在香港《文汇报》上撰写《亦有可闻·萧红与鲁迅》,并提出引人联想的看法:“一、许广平说萧红有苦恼,所指为何?二、萧红赴日后不给鲁迅写信,此事实堪玩味。三‘萧军说,鲁迅一死,萧红就立即赶回来了”。但萧红文化的传播者,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章海宁说:“那段时间,鲁迅先生病得连日记也记不了,如何与萧红越界?”2008年1月5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东方卫视《名人讲堂》以鲁迅扮演者的身份谈人到中年的理解和感受,他认为鲁迅是喜欢萧红的,并给萧红朗读了一首诗,这首诗好象是莱蒙托夫的吧,大意是:
我被你深深地吸引,
不是因为我爱你,
而是为我那逝去的青春......
有“北大怪才”之称的余杰说,鲁迅曾悄悄喜欢萧红,而萧红也悄悄喜欢鲁迅,“他们之间,除了师生之情外,时常产生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撞击。”但是余杰的这种观点遭到了包括他的北京大学导师们在内的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批评。同时余杰又谈到,他仅仅是凭自己的“直觉”,在鲁迅和萧红的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他认为,有一丝淡淡的、忧郁的情缘,并无损于先生的伟大。
3.3 第三阶段:正本清源
对各种怀疑鲁迅和萧红之间关系不简单的所谓“证据”的考究。
猜疑一:若鲁迅不是暗恋萧红,何以那般的推荐萧红的作品,还毫不吝啬的赞美萧红,称她是“当代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反驳一:鲁迅仅止于喜欢,还未达到暗恋。一个人可以喜欢很多人,做朋友的基础便是两人之间互不讨厌,但是暗恋已上升到爱的境界。在情感上,鲁迅肯定比不上郁达夫来的激烈,鲁迅基本上不追女人,原配太太是包办。他不喜欢,冷酷到一生都不碰她。而许广平虽然作为鲁迅的学生,如果她不主动向鲁迅表露自己的情感,恐怕这辈子也不可能成为鲁迅的夫人。鲁迅爱恋的是既有思想又有美貌的女子,例如马钰,马珏与鲁迅的交往,始于马珏15岁那年写的一篇文章,在那篇《初见鲁迅先生》的文字中,马珏写道:“看了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不像别人,说句话,还要想半天,看说的好不好,对得起人对不起人。”鲁迅对她一直有关注。在鲁迅的日记里,多处留有关于马珏的痕迹,鲁迅赠书的人不多,马珏始终是其中之一。萧红并非一眼便令人心生怜爱的女子。至于鲁迅先生大力赞扬其才华,原因有二。一是想要帮助萧军萧红夫妇在上海文坛站稳脚跟,以稿费解决生计问题。二是萧红在胡风等学者的帮助下,文笔有很大的提高,确实显现出一定的才华,胡风在其作品《悼萧红》中写道:“读了《生死场》,我吃惊于作者对她写的人物敏锐的感觉,用字的大胆,和特殊的风格,这是一个有着发光的才华的未来的女作家。”胡风的评价,足以说明萧红的文笔的确不错,鲁迅对其赞美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赞美并不能说明就是暗恋。
猜疑二:在萧红的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中,可以看出萧红频繁的出入鲁迅家,并经常深读到十二点后,萧红为何会在鲁迅家停留如此长的时间。
反驳二:萧红经常去鲁迅家,原因有二。一来鲁迅在文学上绝对能帮到她。萧红早期也有很多作品,但真正给萧红带来巨大声誉,崛起于上海文坛的是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大力提携下非法印行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二来是萧红萧军婚后性格不合,时常发生矛盾,并有过两次感情危机,萧红需要一个诉说的对象,在上海仅鲁迅一家较为熟稔并且鲁迅家聊得来的仁人志士较为集中。萧红的两次感情危机中一次是在鲁迅在世时萧军与一位叫陈涓的姑娘热恋,萧红犹如掉进了痛苦的深渊,心如刀绞,据胡风在《悼萧红》中提到:“我在去鲁迅家时,总是把梅志带上,自己到楼上去与鲁迅先生谈工作,让梅志留在客厅与许广平先生一道去安慰萧红,陪她度过痛苦与寂寞的时光。”可见,萧红去鲁寓并不是专门与鲁迅交谈,也与胡风夫人许广平等人度过了许多时间。另外,《鲁迅日记》中事无巨细,诸如理发,灌足之类的日常琐屑都有记载,对于来访者的记载,自然有较高的可信度。1936年1月22日至4月13日之间,《鲁迅日记》载有二萧同来鲁寓15次,其中萧军独自来4次,萧红独自来2次。自4月13日至6月6日,《鲁迅日记》中不再有二萧的造访记录,这恰逢萧红与萧军之间的第二次感情危机,萧红陷入了巨大的心灵痛苦,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所谓“萧红独自到鲁寓一坐就是半天”,只可能发生在鲁迅先生没有记日记的6月5日至6月底期间,萧红面对不幸的婚姻生活,去鲁迅家向鲁迅或是其他人诉说不幸能减轻她心中的痛苦。
猜疑三: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提到做韭菜合子时,萧红做的并不好,但是鲁迅还是举着筷子问“还能再吃几个吗?”,在因一条桃红色绸子是否会将萧红扮丑了时,鲁迅严厉批评许广平,这是为什么?
反驳三:联系我们实际生活,当朋友来家做客并参与做饭时,出于对朋友的尊重和体现做主人的好客,即使饭做的并不好吃,也会加以赞美并多尝几次,鲁迅先生也是如此。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非常好客,对于做得并不好的韭菜合子,鲁迅先生不至于使萧红太过难堪,于是便举着筷子问“还能再吃几个吗?”。至于因一条桃红色绸子而生许广平的气则是因为在鲁迅眼中,萧红是一个活泼年轻的女子,但她又兼具作家的身份,太过显眼的打扮有失一位作家的稳重形象。这仅是一位老师对一位学生在外表上的严厉要求罢了。
猜疑四:鲁迅先生在心情无法平复的时候,只会在半夜躺在冰凉的阳台地板上,并未想过让许广平分担。但有时候和萧红一谈就是半天。由此可见,鲁迅对萧红远比许广平信任?
反驳四:对于“从未想过让许广平分担”这一疑问,我们后人并非作者本人,如何得知鲁迅从未想过。何况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和许广平共同度过十年,许广平带着孩子,帮鲁迅抄稿子,为家人打毛线衣,做饭,在鲁迅忙碌的时替鲁迅陪客人,在鲁迅深夜写作时,许广平则在一边躺下睡了,而她之所以早睡是要早起忙家务。在婚后,许广平不仅成了鲁迅事业上的助理,也是鲁迅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伴侣。但显然,他们之间少了一些情调。于是,鲁迅将注意力转移到萧红身上,萧红单纯、年轻、又已结婚。这样,鲁迅与其交往,没有负担,也不用担心别人说闲话。鲁迅终日沉溺于文学书稿之中,萧红的出现为鲁迅幽闭的心打开一扇窗户,让他可以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调节了鲁迅单调的生活,鲁迅再怎么严肃,也需要放松的时候。况且鲁迅与萧红同为文学工作及爱好者,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共同语言,他们之间的话题会比较多。例如写作方法,字句勘酌,文坛新秀等话题。鲁迅之于萧红,如恩师之于学生,如大树之于小草的庇护,更甚一步讲,如父亲与孩子的谈心。有了深入的交谈,写出符合鲁迅情感表达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便不觉为奇了。
4 探究结论
鲁迅先生之于萧红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照顾,并非异想天开者所猜想的他们之间有其他的关系。对于一些卓著的人,总有些人想以“名人”之名出已之名,为名人扣上自己东拼西凑所构成的“帽子”。对牛汉先生的怀疑,我们只能说这位文坛大家被萧军所蒙蔽了。萧军和萧红的婚姻中,萧军出轨两次。在和牛汉先生对话时,萧军急于为自己的出轨行为找一个借口。鲁迅先生的成就很高,但他也是一介凡人,在其重病在身之时,如何有闲意与萧红谈情?倘若将对鲁迅先生的猜疑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便觉得种种不合理,怀疑鲁迅与萧红关系的依据都是些靠不住的掩饰托辞和各种臆想猜测。
鲁迅先生与许广平是一种在困境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人生知己和伴侣,他们走过风雨,更会心灵相守。因此,鲁迅与萧红关系清白,清纯如水。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