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
文/林梅金
摘要:老舍可以说是“京味”风格现象第一人,他极擅长将文学语言魅力一下融化散发到北京的老百姓的舌尖上,再汲取其中的精华化为文学创作,他自己也是这皇城下的老百姓,所以他的作品使人读来眼前能跳出一个活生生的北京人。
关键词:京味;老舍;北京话;北京城
要体会老舍笔下的京味,首先就要了解他的生平,知道他的生长环境,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其语言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1 作者生平
舒庆春,是老舍先生的原名,字舍予,是北京旗人,老舍是他的笔名。他生于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亲舒永寿,是满清正红旗下一名月薪三两银子的皇城护城兵,1900年阵亡于北京漫天的炮火之中,本就四壁徒空的家也遭到了洗劫。其父去世之后,家庭断了经济来源,全家的生计就依靠他的母亲马氏给人做些杂工度日,经济状况极差,也使得老舍严重营养不良。老舍在脏乱差的大杂院度过他的少年时代。在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老舍磨练了他的性情意志以及培养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他在充满市井气的环境中,接受了不同于私塾的教育启蒙。这些市井气都深刻地烙印在老舍的灵魂中,并对他的创作风格造成了极大影响。同时,在孤儿寡母的困苦生活中,老舍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了他母亲的影响。兵荒马乱之中的所有的恐慌不安,满城血光,全由他母亲一人担着。在老舍得人生中,他的母亲才是他真正的老师,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秉性都是他的母亲感化的。他母亲那种坚韧刚毅的性格和困苦的生活深深地揉进了老舍的血肉和精神之中,他将这说不清的一切注入他日后不朽的小说形象里去了,成为了可以感知的悲凉的精神世界,对这世界进行无声的控诉。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集大成者,他对北京方言的驾驭已是炉火纯青,即保持了北京方言口语中大刀阔斧,“信口开河”的特点,又摒弃了其中粗鄙、烂俗的部分,使京味更加醇厚。
2 用“北京话”写“北京故事”
老舍自己引以为傲的一点就是他很擅长用北京的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用朴实的北京土话写北京普通的市井生活。关注生活在北京这座皇城底层的平头老百姓、尤其是命如蝼蚁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旧北京胡同北京人承受了更直接的政治威慑和历史冲击,只有用更智慧幽默的方式才能从历史、生活的牢笼中逃脱,自娱亦娱人。所以老舍“京味”的幽默在本就严肃、沉重的文学中显得特别另类,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骆驼祥子》一书仅用了不到3000的汉字进行创作,其中使用的较多的都是一些常用字。老舍很擅长运用北京土话来增加文字的韵味,比如写祥子为他人做丧事时,说的是他在马路边上慢慢地蹭而不是用走,单是一个“蹭”字就点出了祥子毫无生气的生理状态和死气沉沉的精神状态;祥子相熟的仆人也认为祥子是憨厚老实的人,老舍用的是“老实巴交”,这个词语的使用既符合仆人的身份学识又十分切合祥子的性格;车夫们拉车赚钱养家糊口则是“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对这些词语的把握精妙准确,什么人该说什么话从不出错,多用北京土话,不夹杂文言文,不拖泥带水,长短句精心搭配,使语言的魅力大增。小说的语言,老舍做到了话到人到,将俗白浅易的北京口语引入文学创作,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京味”。
3 “北京人”的“北京城”
老舍生长在北京社会底层中,看遍了底层人物的痛苦挣扎,心酸凄凉,深知北京形形色色的人。不论是市民阶层的读书人、达官贵人,还是说书的、唱戏的、做买卖的,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将“京味”渗透在市民生活上、景物描写上。建构了一部老北京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3.1 人物取材
《骆驼祥子》写的是一个在你争我夺的城市中沉沦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有逐渐堕落的祥子、泼辣的虎妞,还有命运凄怆的小福子、精明市侩的刘四爷等形象鲜明的角色。先说主人公祥子,作者将其塑造成一个身强体壮、年轻,性格沉稳的生动形象。他来自农村,时局动荡不安,乡村已然不能生存,于是他来到北京谋求生路,他在尝试过各种力气活之后,觉得拉车最容易赚钱,就决定以拉车为生。初入北京的祥子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干净、体面、要强,是个普普通通、老实巴交的农民样子。他将对土地的依恋和依靠之情转移到了车上,他把他的车当成了他的一块宝地,一块能将他养活的宝地,他信服地顺从着它,相信并期待劳动能带来生活的满足感。在几年的尔虞我诈的都市生活之后,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丧失了鲜活的灵魂。没有了追求,没有了尊严,没有了廉耻,一天天地鬼混度日子。再说虎妞,虎妞是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她的形象甚至比祥子更加生动鲜明。虎妞是车行主刘四爷的女儿,生活条件较为优越,长得五大三粗,性格也是泼辣蛮横又圆滑。她的身上带有刘四爷的地痞气还精通北京的各种世故。结婚的时候极尽铺张,别人有的她一样也不能落下,一身红绸子的上轿衣,还给祥子置办了一身的新装;就连难产时也要讲老北京的规矩,四面喊神佛,许重愿,请蛤蟆大仙,然而最后还是成了老规矩的殉葬品难产而死。
3.2 场景取材
老舍将他对北京的热爱和熟悉渗透进文学创作,他将烂熟于心的北京城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通过祥子的拉车路线详细描述出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包含京味的景色描写,写树木用消瘦形容,写树木是立在路边的而不是用“种”、写雨后的大杂院,说来了几只多彩的蜻蜓,仿佛这蜻蜓就是大杂院的老熟人一样自然。老舍用自然独特的语言,将京味深深埋入景物描写中,深刻而又自然。
老舍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北京的街道、商贩的吆喝、茶水的味道、四季的变换都深深的刻印在他的脑海里,无需多想,北京的风土人情,落笔即跃然纸上,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京味。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