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中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王娜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音美,形美、意美”三美论作为理论框架,对李白《月下独酌》进行音韵,形式和意境三个方面的赏析。
1 引言
关于文学如何创作,鲁迅先生曾在他的《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了“三美”论:“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印、梁 63) 而诗歌作为一种最古老和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体裁,语言凝练,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整齐的结构和形式,丰富的感情和想像,即注重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只有三者相辅相成,完美统一,才能发挥出诗歌鲜明的风格。
2 《月下独酌》原文赏析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写于公元744年,当时李白正处于政治失意,心情忧愁苦闷(李 257),又因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只能在花间月下独酌。虽然只有一壶酒,一个人,还无相亲,但他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虽然他自己也知道月不解饮,影徒随身,孤独犹在,但他又有“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洒脱。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虽对酒当歌,旷达不羁,但内心孤独落寞,而寂寞之中又交织着豪放的人生态度的感觉。诗人用丰富的想象,表现了他从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2.1 音韵之美
汉语多为单音节语素,一个语素正好是一个汉字,字与字之间的界限非常明显,而且语素具有平仄变化,或低沉、或高昂,我国古诗正是凭借汉字这一特点来表现节奏和韵律。本诗共十四句,其中多句都压尾韵,比如第2、5句的“亲”和“饮”压in韵,第4、6句的“人”和“身”压en韵,第10、11、12、14句的“乱,欢,散,汉”都压an韵。前八句是平声韵,诗人用开口度较小的阴性音“亲、人、身、春”压尾韵,听起来有一种低沉,压抑的韵感,表现出诗人孤独,凄清的情状,后六句仄声韵,诗人用开口度较大的阳性音“乱、散、汉”压尾韵,语音响亮,表达出诗人内心旷达,豪放的情感。(郑 18)正是因为汉字的平仄相间,才构建出了诗的乐感,才让人读起来音律婉转,朗朗上口。
2.2 形式之美
除了动感的韵律,独特的形式也造就了唐诗的风格。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短短的几句诗,内容高度凝缩,形式趋于完美,内涵也很丰富。格律诗对诗形的要求尤其严谨,诗句长短多一致,并且排列整齐(贺 204),既有外在结构的整齐性,内部也具有节奏性。《月下独酌》一共分为十四句,句式整齐,每两句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但没有直接表现出来每句之间的关系。比如第二句“独酌无相亲”,从“独”这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是一个人在这喝酒,那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呢,原来是因为“无相亲”。这部分虽然没有任何的语法标记,看似说的两件事情,实际上蕴含着原因和结果,相互呼应和补充。
2.3 意境之美
中国诗歌讲究意境,意境是整首诗歌的灵魂,它是主观范畴上的“意”加上客观范畴上的“境”相结合的艺术境界。(王 60)诗歌讲的是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境界或感情,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情中见景。《月下独酌》这首诗里,诗人整体营造了一种孤独清冷的氛围,比如从“独、一、无、不、徒、暂、”这些带有否定消极的字就能看出来诗人内心的孤独。同时他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当成把酒言欢的对象,又是月徘徊,又是影零乱,看起来非常的热闹,但实际上更表现出了一种寂寞的感觉。毕竟月亮和影子不是有生命的人,它们的存在更凸显出是因为没有朋友的陪伴,诗人才有此想象。随后,诗人意识到就算明月和影子会恢复到本来的样子,这种短暂的快乐也要珍惜,便出现了后面四句,表达出来诗人的一种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3 结语
《月下独酌》中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相辅相成,完美统一,构成了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本身所特有的音律、形式和意境,使得每首诗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鲜明的风格。总之,在赏析中国古代诗歌时,不仅要细细品味诗中优美的音律,整齐的形式,还要理解和感悟到原诗的意境,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原诗的内涵和韵味。(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