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古代史部文献综述
李金秀
摘要:对于贵州史部文献的研究,一直以来便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自身对于文献的研究著述,发表论文等。本文主要是《贵州通志
艺文志》中收纳的贵州史部文献的研究综述,主要从文献研究的著录、文献的种类、文献存放情况、研究的优点以及不足,以及研究的现状和前瞻进行叙述。
近年来贵州在大力开展对地方文化的开发,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我们的地方文献,而在我们的地方文献中地方的史部文献便是最重要的材料。《贵州通志
艺文志》便是这样一本记载着自汉经魏、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贵州籍及流寓贵州的客籍前贤名家的著述的总书目的一本书,笔者在对其中的史部文献进行统一的整理中,发现学界对于贵州古代文献的研究较多但是并不全面。对于一些文献都只有书目,并没有具体的书的位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方面研究的人较少,而一些地方州志县志更是无人问津,更是加快了古文献的消失,再加之人们的忽视,使之消失的速度加快。所以对于这部分史部文献的收集整理刻不容缓。笔者将其中的提及的作者或书名在《中国古籍数据库》和《读秀》等数据库中进行书籍的查询,找出书籍现在所在的位置,再在其中进行作者的查询,将与作者和书籍有关的知识、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进行分别的整理。最后通过实地考察贵州部分图书馆、博物馆,查阅馆内地方志的相关内容和网上阅读,来做好整理和研究贵州省的史部文献题录。本文根据每一类目录的多少进行详略不一的介绍,尽量将书目研究文献罗列其中,达到文献综述的效果,并对其中的研究的优点及不足、现状进行分析,使之更加的优化完整。
1 贵州古代史部文献研究的内容
笔者主要通过《贵州通志 艺文志》中的史部文献的历代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其中的史部文献主要是明清两代的史学著作。大体上可以分为正史类
、编年类 、杂史类、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时令类、地理类 (方志 水道 边防 山川 古迹 杂记 游记)、目录类、史评类、政书类,共572部。笔者将一一叙述。
正史类,在民国《贵州通志 艺文志》中记载的仅有3部,分别为董芝茂的《二十一史考辨》、傅昶的《三国志音证》、《十六国方域考》,主要要是征对全国范围内的史书。对贵州的文化影响较大。但对其研究的人也较为少,主要是在书中对其进行记录,如2011年贵阳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的《贵阳通史 上 》及2009年谭德兴编著《近代贵州的儒学与文化
》中指出其记述的事件的时间,也指出其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编年类为4部,为傅昶《十六国年表》、莫友芝《资治通鉴索隐》、赵其恺《帝王世系考》、胡长松《元号图考》。对其研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在著述的书中介绍文献作者,如在2001年侯清泉著述的《贵州近现代人物资料续集》中对作者都做了一个生平介绍,但是对其的著述并没有太多的涉及。
杂史类存目为54部,大多都没有传本,主要是介绍了贵州的整体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掌故性的事件,如贵州郭子章《黔中止榷记》,《西南三征记》,就是对贵州的整体事件的记载,而他的《黔中平播始末》,便是对平播地方事件的记载,其中最为著名应为明代出生贵州的李化龙官员撰写的《平播全书》,1991年吴永章着的《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便将其收录其中。其中有刊行或者有抄本留存的有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八卷
、韩超《苗变纪事》一卷、唐炯《援黔录》十二卷、余昭《平朱拱菁苗匪始末纪》一卷等,多是记载咸同年间镇压贵州各民族反清起义的史事,立场、观点均成问题,史实性较差。其中写作严瑾,较有利用价值的为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
奏议类文献在《贵州通志 艺文志》中记载29部,主要有郭子章《黔草》五卷、江东之《黔中疏草》一卷、朱燮元《黔中疏草》三卷
、杨雍建《抚黔奏疏》八卷、王木《晴溪奏稿》、田秋《西麓奏议》 、缪文龙《缪参政奏稿》、蒋宗鲁《蒋巡抚疏草》《吴关奏议》、李佑《抚粤疏草》八卷等。对于这一类研究主要就是将其编目入书,如 2003何仁仲编《贵州通史 第2卷》、2006
主编史继忠《贵州文化》、1996年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责任编辑马金玉《贵州省志·出版志》等都是将其书的大概内容进行叙述,并未做深入研究。
传记类、史钞类和时令类这三类数量不多,存于艺文志卷五史二中,因其联系性大在这里将做统一的叙述。传记类70部,现存较少。在这些书中主要内容是氏族家谱、个人事迹记录,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郑珍的《郑学录》一卷,其中研究的主要是在期刊中的饶文谊在1997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上发表的略论郑珍《郑学录》考鉴郑立书目的几种方法,这就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有较大研究的意义。史钞类9部,时令类3部,包含了黎恂的《读史纪要》四卷、胡长松《读史杂志》、黄彭年《二十一史提要》、蒋杰《十七史摘要》。
地理类,在《贵州通志 艺文志》中为315部,其中地志为217部、其他水道、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总为98部。地志类数量最多主要,但是现存的数量不到一半。地志主要记载了贵州的气候、兵防、户口、书院、物产、古迹、勇烈、烈女等的内容涉及其中,这为研究贵州的经济、文化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资料。在康熙、道光、光绪年间的数量最多,但是质量较高的主要是在道光年间。是贵州较为著名的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撰写的堪称中国“府志中第一”的道光《遵义府志》四十八卷。
在这些方志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康熙年间由潘驯的《康熙(前)贵州通志》、李祺《康熙(后)贵州通志》、吴寅邦,邹汉勋的《道光安顺府志》、黄宅中的《道光大定府志》这些也都堪称国内的一流的名志。
政书类、目录类和史评类分布于艺文志卷十的史四中,数量也不是很多,政书类为31部,目录类13部,史评类16部。存目较多的为目录类,其中以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十六卷、《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书衣笔识》一卷、《金石笔识》一卷、《梁石记》一卷
,黎庶昌《古逸丛书序目》一卷,黎尹骢的《古泉经眼图考》和《古泉书录解题》三卷最为著名。对其研究的人也较多,主要是从期刊中体现,如武元磊2010《宋元旧本书经眼录》研究认为集中体现了莫友芝的版本目录学成就,又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藏书史料,极具史料性,王肃2016撰写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稿本研究对书概述、源流以及跟版本的形成过程都有一个较完整的介绍,是值得借鉴,而陈海花2006年撰写的莫友芝与《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她认为这本书了概括莫友芝的藏书活动、藏书面貌、藏书特色及其价值。
2 贵州古代史部文献研究现状
近年来人们对于贵州史部文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工作者投入贵州史部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当中,而他们的得到的成果也较为丰富。由于对于贵州的史部文献研究的时段性较明显,笔者将以时段的顺序进行整理罗列。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沦陷区的大学迁入了贵州,许多著名的学者也先后在贵州工作或旅居贵州,这就为贵州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力量。民国8年(1919年),续修贵州通志局成立,任可澄担任主编,编修《贵州通志》。民国25年(1936),贵州通志局更名为贵州贵州文献征辑馆,主要的任务还是编修《贵州通志》,也创办《贵州文献季刊》发表一些关于研究贵州文史方面的内容。同时还编辑了收录明清两代黔人的著述或黔人著述的文献的《黔南丛书》,其中收录大量的史学著作,如屈大均《安龙逸史》二卷、罗文彬的《平黔纪略》八卷、高拱《靖夷纪事》一卷等都被收录其中。这时候的多是对贵州史部文献进行收录,并没有深入的研究。
1992年,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撰写出版《贵州地方志考稿》一书,收集、汇考了自宋到民国的贵州省地方志,为贵州研究地方志之集大成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贵州省历史上现存和亡佚的地方志,内容包括书名、卷数、版本,并注明每部地方志的收藏地点,对其的内容给予详细的介绍,并考究其纂修原委,论说著述宗旨,评述体例得失等[[1]]。是一本将贵州方志收录得较为齐全的著作。1990年肖先治主编《方志编纂新论 贵州省地方志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辑 》,1993年贵州文史馆编印由康恒基主编的《贵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以现存的文献为依据对地方文献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贵州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罗丽丽于2008在《贵州文史丛刊》上发表论文《贵州省庋藏本省历代方志述略》介绍了地方志的发展及作用,张伟云、周声洁于2006在《中国地方志》发表的《贵州省地方志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提出了贵州地方志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的古文献跟上时代的步伐。
3 贵州古代史部文献研究整理的前瞻及现实意义
3.1 研究整理前瞻
贵州史部的文献大多都已经只能查找到目录,书大多都以及亡佚,现在要做的就是将我们的古籍给利用以及保护起来,发挥它们的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也越来越发达,所以人们想到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我们文献进行保护,最大应用就是将我们的文献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对文献的价值进行开发利用。
(1)加强贵州古代史部文献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文献的关注度,这样才能在文献的保护中才能更加便利,因为只有公众去关注了,才可以去保护,去研究去利用。
(2)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对文献进行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如利用缩微技术将文献保存,将文献进行网络化,将文献的进行扫描,将PDF版本传入网络,方便的公众的利用以及研究,这也可以将文献完整的保存下来。
(3)对文献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对方志类所记录的一些地方性的事件进行了解,对地方文化进行开发。在贵州各地正大力开发旅游建设时,也可以将各地的文化宣传,吸引游客增加地区的旅游收入。遵义地区便可以将“沙滩文化”,作为一个旅游文化开发的亮点,将其进行宣传,用以吸引游客,和本地区人对自己文化的了解。
3.2 研究整理现实意义
贵州的历史与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人们对他们的关注度本就不高,一些学者对于他们的研究也没有人进行一些统一的整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也正一步一步的离我们而去,如果我们不及时将他们进行一定的收集整理,那我们将会失去我们一大笔财富。对于他们的整理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应用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使我们未来研究贵州的历史文化变得有迹可寻。我们可以在所做的题录中找到书的位置以及相关的知识、图书、期刊以及现在人对它们研究的程度,都可以查找到,在对其研究时就可以极大的方便了查找,并且将一系列相关的内容都一览无余。也就方便了人们的利用,也将我们的历史文化给保留了下来。
4 贵州贵州史部文献的整理及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4.1 难点
笔者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网站上查找,以及实地考察的方法来对文献进行研究,但是在实地考查的范围有限。这就给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内容的真实性的考证上带来了困难。贵州文献的历史悠久,很多的文献的正本都已经丢失,在加之数量巨大、种类众多,也就给文献的研究带了极大的阻碍。
4.2 不足
不足之处就在对于贵州古代史部文献研究的太少,主要进行的是将书的目录或者作者的介绍收录其中,并没有过多的进行深入的研究。造成文献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普遍为编写整理的著述,对于其他的学位论文,期刊等的攥写的数量较少。
5 结语
笔者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发现,对于贵州的史部文献研究的关注的人较少,但是我们也在积极的努力争取将我们的古籍文献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它利用它并保护它。在这其中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大多是因为古籍文献的内容繁多、年代久远、不容易辨别,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笔者顺利完成了此次课题,特别鸣谢我的导师和同学们。(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师范学院2017年度校院联合学生科研项目“贵州古代史部文献研究综述”编号:2017DXS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