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课堂上的艺术
程婉 李士金 卢宇
1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荀子》文风与《孟子》相近,有辩才,而述理更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其总体风格,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之。
按照袁编的说法,《荀子》文风,更准确地说,《荀子》的“总体风格”,可以“浑厚”二字概括之,因为其引用郭氏语来叙述,目的是要加强其论述权威性,赞同之意不言自明。而前文云“《荀子》文风与《孟子》相近”,那么,《孟子》的文风如何呢?按照袁编之论述,应该与“浑厚”“相近”,这样的论述使得读者无法得知编书者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有辩才,而述理更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得不出总体风格“浑厚”的结论。
2 每个班各出五个人来讲艺术赢得台下一片片掌声
李老师讲课不拘泥于课本,总是联系古今,联系现实的事例给我们讲课,更让我们记忆深刻。从炎黄、秦汉一直到近代、现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两次课,倒数第三节和倒数第二节。倒数第三节是讲的科技,李老师讲了二十分钟,余下的时间都让我们上台去讲。关于科技,李老师事前就让我们准备好,直等着他一声令下,同学们按着顺序一个一个的上去演讲。对于平常只是在位子上讲话的我们,羞涩的同学们,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还记得那天我还是挺紧张的,但是有之前演讲的经验,便挺了挺胸脯走了上去,很高兴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肯定。其实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鼓励。那两节课大家都很高兴。倒数第二节课是每个班各出五个人来讲艺术,那十个人都表现的很好,赢得台下一片片掌声和李老师的鼓励。其实李老师并不像他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的板,在我心中来说是个顽童,挺幽默的,当然主要是因为上课时间老师会讲那些让人不太好意思的实例,但是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也都能接受。在课堂老师经常强调人品德重要:老师的品德对学生影响极大,对家长影响也很大。老师举例说:前天在东校区运动场散步,听到校外来散步的两个同志大骂医院是“黑社会”,要红包,要了红包还没有把刀开好!男的刚刚以事实揭露了医生的邪恶,女的接着以亲身经历骂老师:要学生家长送礼,不送礼便折磨学生,不是人。他们的情绪难免偏激,医生和老师千种百样,不可一概而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中小学老师中都存在上述邪恶行为。医生本是天使,工作宗旨是挽救人的生命;老师本是灵魂工程师,要塑造美好的精神生命。可是现实社会中的医生和老师极为复杂,其中个别败类,谋财害命,贪图钱财,极大地损害了行业的信誉,导致某些社会成员互相残杀,悲剧不断。老师的话确实说明了一些不良现象。在今年寒假,我会怀念李老师以及李老师的课。(政管1405卢宇03140405022)
3 古代社会腐败滋生贪官横行私生活不检点情妇成了随身附属品
中国文化概论,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但李士金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给这门课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培养了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这门课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这个国家。我们的课程分为十二个章节。第一章的主题是社会,第二章的主题是政治。政治分为理想政治和现实政治。理想政治就是一部分德才兼备的人组织管理社会,以使社会生产、生活效益最大化。而现实政治却与理想政治相距甚远!腐败滋生,贪官横行,私生活不检点,情妇成了随身附属品。这反映了现代政治的严重弊端。在这个钱权争霸的威力之下。随着人类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官职成了人们用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面对这种现象的滋生,作为人民群众,我们应当擦亮自己的双眼,监督自己身边的政府官员,杜绝腐败行为,为我们的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群众,政治问题就是我们大家的问题。第三章是经济。我们必须铭记,有义必有利,无义必无利。我们常说要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要用的安心,用的放心。第四章的主题是哲学。第五章是宗教。许多宗教的信仰是对于人类美好正义生活的一种追求,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是一致的。第六章是礼俗。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社交礼俗,饮宴礼俗,婚丧寿诞礼俗,节日礼俗等。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礼俗文化。第七章是衣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看好传承千年的长衣长褂。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成群的女生穿着超短裙超短裤。服饰潮流波翻汹涌,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这是所谓的时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时尚风潮在现代社会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关于饮食方面。古人的饮食可比我们现代人的饮食健康许多。现代食物色香味俱全,品种多样,美味可口。但类似于转基因食物出现却给饮食的安全健康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第八章是科技。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第九章是教育。在当代社会,教育被抹上了不光彩的功利色彩。只要有钱就能接受更高的教育。很多情况下,知识并不能改变人生,以至于人们对教育已经渐渐失去信心。中国的教育过于死板。大部分中国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并不能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当务之急是要完善中国的教育制度,为国家提供大量的栋梁之才!富国强家。第十章的主题是语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灭亡而灭亡。我们应当理解体会语言的博大精深。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说话。不能信口雌黄,满口胡话。语言得体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第十一章的主题是艺术。第十二章的主题是文学。这学期的这门课,着实让我的大学生活增色一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在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东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更加认真地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其发扬光大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政管1405程婉031404003)
4 结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中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不但是历史的事实,亦是现实的状态,还将是未来的必然。张九成说人性都是善的,与朱熹无异,要使人欲都尽而使“性昭昭无可疑”也没有不同。但“内而一念”“一旦”就有了差异,有佛家的转向内心而“顿悟”的味道。平心而论,张九成的这段论述还是相当好的,主客观结合,“穷之又穷之”也说明功夫扎实。要“遏人欲”,要“扶天理”,但在措辞上有问题:“遏人欲于横流,扶天理于将灭”。前五个字尚可说得通,后五个字就有问题,在他看来,“天理”是可以灭掉的,这是朱熹不能同意的,而且正是关键问题。“天理”是客观存在的,永远不会被灭掉!朱熹与张九成都是有缺陷的人,但朱熹更能从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接受角度考虑学术的效果和影响,而张九成则从心性自由的角度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各有其价值。朱熹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不是单纯个体的自满自足的存在,而是由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所组成的有机系统中的一员。(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政管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