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意不散
——浅谈幼儿意愿美术活动巧指导
祁 萍
意愿画作为绘画活动的一种形式,更有效地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让幼儿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主题背景下尽情地创造,有效地开展意愿画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意愿画教学不是教师放手不管———“放羊式”的让孩子自由去画,而是给幼儿以主题选择的自由,给幼儿以自主创作的自由,怎么合理运用指导策略开展意愿美术活动,从而充分锻炼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意愿美术的教育价值
在意愿绘画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看到的事物或情节,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事件,并尝试构思好与坏、美与丑的形象,用大胆、夸张的美术造型和色彩造型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极好方式,对智力发展有很大益处。
如孩子常把美的形象用较鲜艳的红、粉色涂染,而对丑的形象多用较暗的黑、灰、棕等色。比如:开展《打败龙卷风》的绘画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变成超人形象画得很勇敢,把龙卷风表现得很凶恶,这些都表现出孩子爱憎情感和是非观念。
二、教师在指导意愿美术活动中存在的误区
在我们现在的美术活动中,很多教师都会出这样一个误区:幼儿的意愿画,就是给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或给幼儿一张范画,让幼儿自由模仿。但自由画中幼儿过于自由,疏忽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幼儿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且孩子们画出的作品往往会缺少主题,作品散乱或是依样现葫芦。这是与意愿性绘画有本质区别的。意愿画是在引发了幼儿“我要画”的愿望下进行的绘画。但是,这里的“自由”不是说老师可以少操心,而只是给孩子以主题选择的自由、创作的自由。
三、意愿美术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抓住生活契机,激发创作兴趣
教育要源于生活,艺术同样源于生活。做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教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针对幼儿的兴趣点及时给予指导。如:一次,发现孩子们经常围在班级自然角旁边,原来是孩子们发现了蝴蝶兰开出了漂亮的花,有的说:“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花?”“老师还种在茶杯里呢!真有趣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观察讨论着,我抓住了这个时机加以引导,孩子画出了生动形象、线条流畅、颜色鲜艳、不同形态的蝴蝶兰。
(二)巧用多种素材帮助幼儿积累绘画图式
意愿画倡导幼儿意愿选择,自由作画,如果幼儿脑海中没有这些生活经验和感受,光凭老师引导幼儿想象进行绘画,孩子们的画面会是空洞的、没有创意的,教师必须教给幼儿一些绘画所必须的本领,如色彩、多种几何图形、多种实物图形的认识等,帮助幼儿把智力技能与所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在头脑中进行转换,通过技能整合变成自己的绘画能力和技巧。
(三)营造宽松的意愿环境激起创造动机。
幼儿年龄小,作画时,根据自己的意识,想到哪儿就画到哪儿。因此,我们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宽松的创作环境有助于幼儿主动激活和恢复记忆图式,幼儿可以大胆地、不受拘束地画出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如:幼儿画“我是魔法师”,她会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或者把魔法师可能会变得东西全画在纸上等,教师不但要尊重幼儿的这种创意,更应该为他们的奇特的想象大力称赞。
(四)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和充足的材料
孩子们都爱画画,但这种爱只停留在浅层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幼儿的浅层兴趣转化为内在动机,在意愿活动中,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和充足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如彩色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碳精笔、油画棒以及各种颜料,教师也可以让幼儿用棉签、勺子、瓶子、盖子等作画工具,用蔬果作印章,用泥巴和种子做丰收饼,还可让幼儿用吹塑纸、旧挂历等,采用吹、撕、剪、贴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
(五)通过提问、谈话、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创作前构思
意愿画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帮助他们确立表现的主题,并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启发引导。启发、引导活动应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进行;还可以通过语言游戏活动来让幼儿作意愿画。如编故事,我先给幼儿讲个开头,让孩子接着往下讲,然后再通过想象画出来,如《小青蛙》引导幼儿小青蛙会干什么呢?你想给小青蛙穿什么衣服?引导幼儿组合形状,构成画面。往往孩子会抓住自己熟悉的事物,有些孩子把班级上的小青蛙花瓶画出来了,有些小朋友还画了小青蛙抓虫子吃,小青蛙打电话等。
(六)注重涂鸦阶段,鼓励幼儿解说自己的作品
意愿画的萌芽阶段一般出现在孩子2周岁左右,此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拿起笔随处作画,有时还不难发现孩子们在涂鸦过程中喃喃自语。当幼儿在胡乱涂抹一阵后呈现出的作品或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幅并不让人满意的作品,这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看待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做自己作品的解说员,为大家讲解自己的创作内容,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幼儿。对幼儿奇特、怪异的的想法给予鼓励,而不能叱责。 (作者单位:绍兴市柯桥区柯桥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