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的特征
文/刘欣
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的探讨重在于哲学层面上揭示其内在之生命精神。他指出,中国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宇宙间普遍生命之流行创造所成就的天地之大美的形象化表达,基于此,其总体上表现出不追求具体形象的逼真刻画,而贵在以“神似”直达艺术经验生成的精神总源,并妙契人文主义等特征。这种深沉博大、永不枯竭、毫无窒碍的生命艺术终究能够使人们在其中获得一种心灵的超越和生命的安顿。
1 “玄学”的性质
中国艺术绝不将外在世界当做是一个与“我”无关的纯粹“物质”空间,而是视万物含生,认为宇宙间充满着神奇的生命精神,因此在其视域之中,无一物无生命,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均与人相关,与人的生命相连,也正是基于此,单纯地依靠对事物外形之刻画摹写则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得其精义的,重要的是反映出事物的内在气韵,而关键即在于把握生命的内在节奏,表现世间万物亲密无隙之特点。
2 象征的意味
方东美认为,中国艺术既展现无言之美,很难传述,则从意味上讲必定是象征性的。对于何谓象征,方氏通过比较的方式对之给予了基本揭示,“所谓象征性,一方面不同于描绘性,二方面接近于理想性”。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描绘性艺术需要精湛的艺术技巧,同时借之以敏锐的观察力,突出的铺陈渲染能力,从而穷形尽相对象的每一个微小细节。而理想性艺术则不然,它“一方面有哲学性的惊奇,二方面也有诗一般的灵感”,这种惊奇和灵感使其充满陶然诗意与盎然机趣,能够盈造一种意境无穷、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从而充分激发人的联想与想象。
3 “表现”的方法
方东美指出,与西方艺术注重对事物外在静态形相的摹写不同,中国艺术重“表现”,而“表现”,在其看来,就是以消除对象的物质窒碍、彰显其含蕴的生命精神为途,活泼泼地勾画出一切美感对象,从而使主体由事物表象所激发的神思得以显现,因此其本身即是艺术家通过钩深致远之心灵而对宇宙生命所进行的曲为表达。由此可见,中国艺术“表现”的内容,是由宇宙生命精神所激发的一种心理感受状态,而且方氏还认为,对这种心理感受状态的把握的关键就是要能够“把握生命的黄金时刻”,擅于“捕捉自然天真的态度与浑然天成的机趣。”就其本身而言,包含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生意”,其二是“传神”。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
方东美认为,中国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之所以能浃化艺术活动中的主客体,使之和合统一、亲密无间,其根源仍需回溯到中国人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在精神上是不可分的,因为他们两者同享生命无穷的喜悦与美妙。自然是人类不朽的经典,人类则是自然壮美的文字。两者的关系既浓郁又亲切,所以自然为人类展示其神奇奥妙,以生生不息的大化元气贯注人间,而人类则渐渍感应,继承不绝,报以绵绵不尽的生命劲气,据以开创雄浑瑰伟的气象”。在方东美看来,中国艺术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观念固然是认为作为创造主体的人乃生命创造的中心,但与此同时,艺术中的个体创造也是宇宙创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国艺术绝不会偏执地强调主客、物我其中的任意一方,而能够“怡然体悟万物与我合一,盎然与自然生机同流”,由此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美感与喜乐,最终在艺术中实现物我和谐、主客圆融。事实上,也正因中国人的审美意趣执着于这种和谐完满的生命宇宙观,所以才能使艺术创作洋溢出一种积健为雄的、活泼泼的生命情调,一种乐观向上、神采飞扬的生命精神,“中国的艺术家……永远是以人类精神的活跃创造为特色,所以他们能将有限的体质点化成无穷的势用,透过空灵的神思而令人顿感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充满了生香活意”,由此可见,与西方艺术家不同,中国的艺术家善于将自身体验深入到生命的根底处,掘发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底蕴,使得自身生命与宇宙生命一体同和,进而使艺术家的灵魂得以安顿。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现代新儒家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以方东美为例”(编号:14JK2131)。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