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活着》中福贵命运悲剧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8-28 15:02:19        发布人:刘容        浏览次数:840 次

《活着》中福贵命运悲剧的原因

文/刘容

余华作为当代文坛上著名作家,其创作带有浓郁悲剧色彩,所创作的小说多是以“悲”字贯穿全篇。《活着》便是这样一部中篇小说,向读者展现出福贵亲人朋友的死亡篇章,又用双重叙事结构弱化“死亡”带来的悲剧性,福贵饱受现实与命运的折磨,在苦难中忍受、在苦难中活着,本文主要探究小说《活着》中福贵一生悲剧的原因。

《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出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身边的亲友接二连三地离开人世间,福贵在“死亡”中“活着”,最终唯有一头老黄牛与福贵相依为命。衰老的福贵说起亲友的离世并没有激烈的情感变化,像是诉说着别人的故事一般,老人福贵在这种淡漠中平静的生活,他的生命在苦难中继续,在苦难中活着。《活着》凭借福贵的悲剧人生,向世人传达一种在苦难生活中坚毅生存的精神,本文认为福贵的悲剧人生中,造成悲剧的原因主要有: “穷困动荡”的社会环境、“逆来顺受”的底层人民、“顽固守旧”的传统思想。

1 “穷困动荡”的社会环境

余华的小说《活着》在历史混沌的大背景下,刻画出徐福贵这一社会底层人民代表对苦难生活的忍耐。小说中的福贵原是家庭富裕的地主家庭,福贵每天最惆怅的是如何度过一天的时光,他留恋于街市楼栏,大把时光在妓院吃喝嫖赌,直至败光家产。福贵的一生历经抗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穷困动荡”的社会环境。

福贵在抗战后输光家产,父亲从粪缸上摔下死亡、母亲一病不起,接二连三的“惨事”让福贵一夜之间长大,褪去顽劣富家公子的样貌,拿起农具耕作于一亩三分地。一贫如洗的福贵家算是千万中国底层农民家庭的缩影。生活贫穷导致母亲病重死亡、妻子积劳成疾后死亡、女儿凤霞发烧变成聋哑后因难产死亡、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死亡、女婿二喜建筑工地事故意外死亡、孙子苦根吃豆子撑死。福贵亲人的死亡存在极强的偶然性,多属于非正常死亡除了福贵的母亲和妻子家珍自然病死之外,福贵的父亲、儿子、女儿、女婿、外孙的死亡与贫穷和动荡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活着》中社会背景动荡不安,福贵因战争被抓了壮丁却侥幸存活,受到政治压迫“救”县长夫人致儿子惨死,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化的生活打破稍有起色的福贵一家,家里的生活用品及两头肥羊都被充公,在公社解散后福贵一家得到的却只有几天的口粮,饥饿和贫穷一直跟随着福贵,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使福贵失去所有亲人。人生来是一张白纸,有的人一生都在做加法,不断地得到;而福贵的一生都在做减法,在天灾人祸中不断地失去,失去优越的物质生活、失去至亲。在贫困和动荡的社会中福贵失去了所有,唯一留存的便是自己的生命,历经黑发人送白发人与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个时间段的福贵,使得福贵在不断的死亡中逐渐坚定活着的信念,福贵在苦难的生活中用“忍耐”缓解苦难。

2 “顽固守旧”的传统思想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儒家思想位居主导地位,儒家对于生死问题主张“生死有命”,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的、不可选择、不可避免。《活着》中福贵始终保留着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认为生死由天定,在死神面前一切的死亡都是合理的,福贵一一送走至亲并没有对“活着”失去希望,用近乎麻木的超然豁达,乐观地继续生活。“生死有命”这种顽固守旧的传统思想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生死有命”相同的传统思想还有“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等小人物生存意识,这种超然乐观的生存态度是以福贵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众生相,缺乏对命运的反抗意识,对命运一味的妥协,接受命运的安排并放弃去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但是换个角度看待福贵的“生死有命”,在亲人一一离去的时光中,福贵深刻认识到“活着”的重要性,只有活着一切才会有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安然面对生活的苦难,忍耐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经历过苦难生活的洗礼,福贵的生命力在变得顽强。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的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陪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活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从福贵的话中可以看出福贵是一个被生活榨干生命力的老人,从骨子里透出苦难的气息,福贵的眼神和语态好似乐观豁达,其实深深思辨后不难发现福贵的内心却是麻木凄凉。在传统思想的框架下,有千千万万的“福贵”,这些“福贵”所忍受的苦难都不相同,但是他们面对苦难的方式却是惊人的相似。

3 “逆来顺受”的底层人民

“逆来顺受”是一种消极的处世观,在几千年的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磨练下,社会底层人民在苦难的生活中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存的发展的道路——顺从、忍耐。社会底层人民在忍耐中渐渐失去反抗精神,而统治者因此也获得了社会稳定,并构筑起看似繁荣和谐的封建社会。

《活着》中福贵历经从富家子弟到贫农的巨大落差,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女婿、儿子、孙子的相继离世,最后仅剩福贵独活于世间, 他的悲惨经历也从侧面暴露出中国底层人民内心深处的落后及愚昧。“逆来顺受”的福贵,在无形中助力了悲剧的发生,成为死亡悲剧的帮凶,但福贵自身却没有意识到,仅仅是停留在“生死有命”的层面,面对种种社会不公却不反抗,由于医生失德、 县长自私而死亡的儿子有庆,福贵背着死去的儿子一步一步向家里走去,并没有反抗命运的不公。典型是逆来顺受的社会底层人民,每一次时代发生重大变革时,底层人民无疑成为最大的牺牲品,福贵一家只是千万底层人民的缩影,底层人民只想依靠自己双手为家人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诸多的社会不确定因素不断惊扰福贵一家。

小说中年迈的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顺从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像是老牛听从福贵的安排一样,面对苦痛的生活,淡然面对和接受,直面残酷的现实,忍耐命运的苦难,这种安然是对命运的妥协也是对“活着”最好诠释,单纯为了活着而活着,并不为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

《活着》是关于福贵一家死亡的故事,同样也是福贵心路历程成长的见证,在生死面前福贵显露出顽强的生命韧性,用忍耐面对一切苦难,福贵的脸上没有家人死去的悲痛、没有对生的绝望。在社会环境、传统思想、残酷现实的环绕下,福贵虽然孤单,但是却乐观豁达,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单纯为了活着而活着。虽然有诸多的因素促成福贵一家的悲剧发生,但我们从中更多感受到的福贵对生命的敬畏,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豁达的生存,教导我们要敬畏生命,正视生活的苦难,面对苦难时不轻易结束生命,以此逃避命运。无论自己的一生是在做加法还是减法,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却是最重要的。(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