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思维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文/陆玲
摘要:本文将隐性思维融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学过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隐性思维是教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性是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教学成果。本文将学生隐性思维的培养融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学过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 传统教学现状
1.1 课程内容滞后时代,教学方式单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较为迅速,而教材讲解的内容都是基本原理,实例比较老旧,不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例如当今的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概念,大都没有涉及。如果只是单一依托于传统教材,学生所学习的都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脱节较大。
1.2 课程重视理论讲授,思维主体性有所缺失
课程内容从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到基本原理,从体系结构再到设备管理,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讲授,轻视思维能力培养,存在思维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学生无法将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窄化了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浅化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1.3 课程缺乏向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学任务聚焦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偏重于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发挥在学习中的向导作用。学生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体验,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兴趣、思路和方法被割裂,不能形成统一的思维整体,限制了学生隐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2 基于隐性思维的教学应用
2.1 探究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知识认知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融入隐性思维去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运用文字图示、分析实验现象及相关知识构建网络模型的研究路径,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展开探究活动。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现实应用案例,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隐性思维突出以探究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抽象知识的认知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2.2 训练隐性思维,发挥学生主体性
思维的主体性才是真正的主体性,训练学生隐性思维,培育学生对计算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才能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原理的真正掌握。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与组织使隐含在知识信息背后的思维脉络贯穿其中,以诱发问题的不断生成,形成学生热爱思考的习惯,加深认知心理期望值,并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除困惑。通过隐性思维训练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行归纳知识要点,在探索中主动领悟和学习。【2】
2.3 隐性分层教学,兼顾不同学生需求
隐性思维传递是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经验共享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在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根据学生意愿和知识掌握情况调整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采用隐性分层教学形式,兼顾学生具体情况,避免学生情感上的负面心理,充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点带面实现学生整体计算机网络能力的提高。
3 课程改革思索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融入隐性思维是一个关键性、值得探讨的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思维方式复杂而且多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隐性思维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探究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无锡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无锡江南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