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交流影响下民国旗袍的传承与融合
文/龚有月
摘要:进入20世纪,中国的对外交流现象,使得民国时期国民的着装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通过阐述民国旗袍在这样的时尚变革中既保留了传统女装领子造型、门襟造型、袖型和侧摆开衩的结构形制,又吸收外来服饰文化,形成中西合璧的民国改良旗袍样式,总结出与外来服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服装的发展变化能够产生出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服装传统元素;西式服装造型;传承;融合;民国改良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与1919年‘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民国时期。中国一度被强行地纳入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之中。古典服装的独立性也因此而被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着衣习惯慢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12年民国成立,孙中山将服饰变革的制度与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紧密相连,颁布了服饰改革制度,同时又创新出中山装,为民国服饰的创新做出巨大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受外来开放服饰文化不断传播的影响,旗袍保留了传统中式的领形、门襟造型、袖型和侧摆开衩的服装结构基础上,融入了西式造型成分,使得领型、袖型、衣身外观造型及衣身胸腰结构发生变化与创新,充分展现改良旗袍的丰富形态。
1 固守本源——服装传统元素的传承
领子是保留与传承下来的最为明显的造型元素,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女装中,如清代大襟女袄衫,最为合体的衣身部分当属领子。适体性这一功能特点应该为其保留传承于民国直至现代服装的合理缘由。其合体性在于其紧贴颈根部,符合颈部本身的结构特征及颈部运动的规律特点。民国改良旗袍继承传统,领形以传统的前开式立领为主,保留了适体的功能性外,也将中国传统女性的含蓄与矜持的韵味延续下来。立领的高度和形态成为贯穿头颈与衣身之间最为重要的连接点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估测其立领高度通常在2.5-6cm之间,领头部分多为圆弧造型,圆弧形态更能够突显女性柔和温婉的气质,也能够衬托和修饰人脸部和颈部线条。因此,这也是此立领形态保留与旗袍之中,并传承下来的重要因素。除了传统的立领造型,改良旗袍还传承了中式女装中的无领造型。
中国古代确立的上衣下裳与上下连属的服装形制及传统思想对中国历代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国服装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无论是上衣下裳的服制,还是上下连属的服制,其均以衣襟开合方向为衣身右侧,因此也称为交领右衽。旗袍交领右衽的衣襟样式传承了传统大襟袄衫的开合方式。民国改良旗袍除了传承交领右衽的开合方式外,还传承了半开襟、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圆襟、直襟和方襟的造型。
中国传统制衣造型特点为平面造型手法,因此,均以整片式裁剪的方式完成制衣。整片式裁剪的过程中,没有肩缝,衣袖与衣身相连。若要腋下保持一定的适体度,则直接将腋下部位较多余的衣料减去,此方法不能将袖窿处的多余量完全裁除并非常符合人体结果及舒适度,袖窿一带还会存留较多褶皱。改良旗袍传承其连袖的制袖方式,及无袖的制袖方式。
中国古代出现下摆开衩的服饰始于元代,据相关记载,外域的波斯如此,后来的清朝满族服装亦如此,这也许是游牧民族为了开疆扩土征战沙场时便于骑射时所设计出的功能性服装,对于汉族服装而言,这是游牧民族服装的共性。但是这种共性很快就在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影响了农业文明的汉族服装,由此,明代的褙子具有典型的开衩特征,以及清朝汉族女装直至民国改良旗袍都延续了其下摆开衩的造型特征。
2 对外交流影响——旗袍形制的融合变化
外来文化的交流对传统旗袍的造型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时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俄国、法国、英国及美国。上海的霞飞路段属于法租界,在1926年至1928年间,就有100多家俄侨商店在霞飞路上开张,霞飞路上的“古今胸罩”是俄商的经典老店,这足以说明当时外来文化对国民的影响;当时著名的刊物《良友》《玲珑》和《北洋画报》等在1926年至1932年间,总可见对巴黎时装发布会信息的报道,时常发布最新流行趋势,这是对服装文化最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海开埠后,英国的机织棉布和呢绒面料大量涌入,广州著名的西装大师卜珍先生早年在英国留学获得文凭后回国,这对民国服装裁剪影响颇深;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女星们的摩登服饰形象传入民国的流行时尚中,对女性婀娜曲线与卷发洋派的造型形象产生极深影响;
“‘行动如若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如果来参加民国上海的选美,未必能选上;因为这时对于女性美的评价标准由原先的溜肩、平胸与瘦弱,逐渐变得更为平肩、挺胸与健康,综合起来叫做健美。《良友》画报等杂志一度连篇累牍地刊载西洋美女的游泳照,夺人眼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关于人的形象审美观在变化,服装的审美观也会随之变化。”由此不难找到民国旗袍由传统旗袍的直身宽袍逐步开始演变为修身及突显女性身体曲线特征的改良旗袍的重要原因。
传统旗袍腰部呈收拢状态,因此胸、腰、臀之间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差值而呈现出直线的形态,即离体的直线特征。在受外来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之下,改良旗袍极好地展示出女性特征,使得胸围、腰围和臀围之间表现出差量:腰部收拢,胸部宽松,臀部也放量,甚至将西方立体造型中的公主线和收省的结构处理方法融入了传统旗袍之中,衣身内部结构的这种处理方式,使衣身整体呈现出自然的曲线和适体的状态,衣身与人体之间的空隙较小,从而衣身不会由于人体发生动态变化而出现过多的褶皱,能随时展现出女性优美体态。
改良旗袍传承了传统中式的无领和立领造型的同时,还融入西式成分,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领型:翻领、荷叶领、方领、圆领、U字领、一字领。领型除了连袖和无袖以外,荷叶袖、开衩袖、泡泡袖、长袖、中袖、短袖等各种西式成分的装袖袖型出现于改良旗袍的造型中,这种分割式的裁剪方式,出现了肩线和肩斜这一结构形态,这使得袖身与衣身分离,袖子腋下褶皱量减少。
3 总结
在对外交流的大环境之下,民国旗袍既保留了传统旗袍的局部造型,如传统领型、传统袖型、传统门襟造型以及侧摆开衩的造型,同时又收到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旗袍中融入了造型独特的西式领型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装袖这一制袖方法,及衣身以收省和公主线的内部结构处理方式,从而形成了民国时期极具代表性服装样式——民国改良旗袍。民国改良旗袍的形成既是对传统服装元素的传承也是对外来服饰文化合理吸取借鉴的典型服装样式。
参考文献:
[1] 张竞琼.从一元到二元 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2] 冯玲玲.宋明时期大袖衫与背子研究[J].装饰,2017(12).
[3] 李楠.现代女装之源1920年代中西方女装比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75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