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美术赏析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的策略
文/王运峰 王向新 杜家静 杜玉洁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不只 “欣赏·评述”课中才有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评述,同样在其他三个课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这些都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赏析。在赏析教学中都需要大量的课外资源补充到教学中,而当下网络资源正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补充赏析教学资源的首选,但这些网络资源也不是万能的,结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的实践课题组总结出以下策略:
1 紧扣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针对学生特点选取网络资源
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的制定,所有教学媒体的选择,所有教学信息的采用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为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目标是网络资源选取的方向。网络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网络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选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网络资源。如果确定要运用网络资源,就要针对教学内容,着重考虑补充什么样的网络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编写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构图的作用的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分析鉴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构图形式,就可以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切入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分析鉴赏。教师在筛选网络资源时可以根据教学中的“三角构图”、“S构图”等内容进行针对性选择,让学生比较、区别,加深学生对构图的认识和理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需求是网络资源选取的标准。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使网络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和把握,有目的性的筛选网络资源,使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明确的指向。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方寸钤记——藏书印”让学生学习藏书印的制作方法,查阅篆书字典,为自己设计并尝试刻制一枚藏书印。虽然八年级学生对篆刻非常有兴趣,但石料篆刻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往教学效果来看,能完成的寥寥无几。针对八年级学生特点,教学中在网络上选取了制作橡皮章的视频信息进行课堂教学。橡皮章的制作降低了制作难度,课堂上多数学生能通过适当的努力刻制出像皮章,使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动手完成作品的信心大大提高,甚至有学生自发的在课下进行石料篆刻的练习。
2 谨选切入点,使网络资源的引入自然不序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资源的切入点就是利用网络资源的时机。一节美术课下来,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一堂美术课只须也只能解决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所以切入网络资源最好只在一个具体问题上切入,而不是“满堂灌”的使用,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观念。如何寻找网络资源的切入点呢?切入点就是一节课的精彩之处,选择好了切入点,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研究美术作品。
2.1 在引入阶段切入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节美术课就是这样的例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在教学建议的引导阶段设计的就是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照片,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教学中运用的实景照片可以在网络上寻找长城、雪山、日出,现在再加上高铁、神舟飞船、天眼等。在具体的教学中当学生看完实景照片和欣赏完诗词后,教师问:看了这些图片、听了诗词,大家觉的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后面自然引出“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进行下面的教学。
在这节美术课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种类丰富、存储量大,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展现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图片,将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回想的情境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重点、难点切入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一课,“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就是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有赏析荷兰画家霍贝玛《村道》这一作品的过程,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这幅作品并投放在电子白板上,用白板笔把村道两旁树木的根部和树梢分别用直线连起来,等关掉投影仪后就会留下一个完整的“平行透视”。然后讲解近大远小、视平线、灭点等知识就很好的完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同样方法讲解“成角透视”时,让学动手画出线并试着讲解,这样就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抽象性知识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了美术知识,了解了知识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并尝试了新的学习方法,为树立学生的实践精神打下基础。
2.3 在课前切入
在课前切入网络资源,就是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外在网络上为新课收集资源,累积素材。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一课的教学,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了解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在上课前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中国画与油画的区别?(2)你了解哪些关于诗、书、画、印的知识?(3)中国画的题款有哪些形式?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收集这些资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电教手段让学生展示并亲身讲解,教师作总结,通过让学生自身参与剖析知识,使学生深化理解,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同样的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纹样与生活的两课内容也就可以课前切入网络资源。
通过课前让学生在网络上收集知识、技法等,把一节枯燥的名画赏析、绘画讲解或手工制作课变成了图文、声形并茂的集体讨论课,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在课后切入
每节美术课在教学任务完成后,都有拓展的空间,都能补充相关的知识技能,当一节美术课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制作出满意的作品后,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后去互联网上展示自已的作业,或寻找相关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设计我们的校园,在课堂上学生最多的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了自己为学校设计的雕塑、建筑等,只有少数的学生是运用学到的切割与结合、折叠与弯曲的立体技法制作了建筑的模型。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给学生布置拓展性作业:在网络上晒一晒自己的作品,看一看网络上有什么样的作品,试着做一做。学生只要去网络上浏览相关作品即便不作,也会积累一定的知识,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3 建立资源库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对优化教学情境提出两条标准:一是耗费低;二是效率高。使用网络资源的成本决定了教师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的效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把每个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优选出的适合本年龄阶段、本班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的、进行加工处理过的网络资源收集起来,建立资源库,扩大网络资源的运用效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人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教学资源,同时自己也是资源开发者、使用者、验证者、贡献者。对于教学效果好的网络资源可以与身边同事共享,在教研组内建立教学资源库,分年级、分课时保存,以备来年教学同一教学内容时使用。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主题的教研活动,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补充进资源库,便于资源共享,扩大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辉县市城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