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
文/魏光明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是随处可见,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更是贯穿始终,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影响着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可以说计算是数学最本质、最核心、最基础,也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目前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众多,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增强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转变小学生计算能力低的现状,促进他们计算能力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计算教学;算理算法;兴趣;好习惯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计算不是很喜欢,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实际效率。为了改善当前的计算教学状态,我结合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提供一定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现总结于下:
1 算理与算法的紧密结合
很多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得不够牢靠,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对计算算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初入学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但形象记忆能力却非常好。通过摆小棒、分实物等方法,学生通过形象化的记忆方式,能够有效将算理与算法相结合,从形象思维入手,抽象出具体算法。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不断深化,计算繁复性较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算理做支撑,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就会浮于表面,无法从实质上掌握计算的技巧。
因此计算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不懂算理,光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方法,但这种“依葫芦画瓢”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取“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智能的形成。
2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多数都是“题海战”的模式,这是把计算与生活实际切割开来,就计算而计算。在学生的心里,计算就是无止境的做题,算完这一道,还有下一道等着,正是这种是简单的、单纯的机械训练与生活实际脱节,也就失去了数学计算的趣味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没有什么好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学习,才乐于学,乐于做,要使学生理解和明白在为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利用数学计算。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也应当巧妙地设置一个相适合的情境,提高计算教学的趣味性。首先,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问题解决的计算,一些学生就不会计算,而给他换成他熟悉的问题时,他很快就算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来设计并表现计算内容,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其次,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最后,创设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显著特点,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动手,获得更广泛的经验。
2.2 引入故事
一讲起故事,学生都会瞪大眼睛,聚精会神,饶有兴趣的听着,注意力非常集中。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中外数学家的典型故事或者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小故事等等,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引入数学家高斯计算1+2+3+……+100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计算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效果。
2.3 游戏教学
激发兴趣爱玩是学生的天性,通过游戏的形式组织计算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效率。一方面可以设置比赛游戏。小孩子的好胜心比较强,喜欢争第一,也喜爱别人的夸奖。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组织计算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计算热情;另一方面可以设置“开火车”的游戏。在训练学生口算能力时,“开火车”的游戏形式会经常遇到。它练习面广、量多,而且具有趣味性。小学生的喜爱性和参与性都比较高,是非常适合的提高学生计算兴趣的途径之一。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为要求。计算教学本质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计算习惯决定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认真看题,保证数字抄写的正确,这是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认真思考,不要一拿到题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先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动笔;认真计算,书写规整,尤其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集中精力,条理清晰,不争不抢;认真检查,计算完之后认真验算、改错,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统一办法,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同时,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点滴积累,在计算的过程中加强严谨性并且利用技巧化,进而在保证数学计算准确率的前提下,加快数学计算的速度。技巧化的计算教学,能够发散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缩短小学生的做题时间,进而提高数学习题的计算效率。例如,小学生在计算6666×9999时,数学老师可以采用技巧性的数学计算。进而学生能够大大的提高做题效率。计算教学技巧化,能够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形成规范的运算思维,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4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虽说要拒绝题海战术,但是相应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熟能生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失误,最终影响其思维的发展。所以学生要经常练习,除了练习还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计算,这样在计算中就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总之,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计算伴随着人的一生。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之一,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同时,培养好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漫长、细致、长期的过程。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多动脑筋,大胆尝试,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实际情况,从细处入手,这样才能探索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芹英.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26).
[2] 张海红.小学数学必做题[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荥经县花滩镇中心小学)
(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779624634
查稿电话:0571-2806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