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课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2-19 22:35:04        发布人:石翠芳        浏览次数:177 次

课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以《少年梦·中国梦——“善变”的梁启超》为例

文/石翠芳

摘要:课例研究是教师提高自己学科素养、教学智慧,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中应该关注什么?这对于大部分历史老师还存在着许多疑问和困惑。下面我以一节省优质课为例,就“课例研究的实践和反思”谈几点粗浅看法。

关键字:课例研究;课堂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课例研究”是指教师团队围绕某一主题或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教学研讨活动。其目的在于借助集体智慧,改进课堂教学现状,变革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 [1]。

1 课例研究的三个环节

课例研究一般由“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研讨”三个环节组成,可以循环反复,不断研究改进。

郭老师《少年梦·中国梦——“善变”的梁启超》是八年级一节学科整合课。这节课历经多次试讲和修改,教研组全体成员全程参与,最终摘取了河南省优质课大赛的桂冠。

1.1 教学设计——怎样设计课堂

郭老师在自己备课、教研组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反复修改,基本敲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教研组进行组内说课。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以梁启超人生经历为线索,了解中国近代遭受的侵略与人民的反抗、中国近代化探索等知识。通过对梁启超追梦历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利用已学知识探究梁启超“善变”原因,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影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梁启超爱国本质与精神,理解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进行爱国教育。通过对梦想如何实现的引导,激发学生奋斗激情。

【本课重点】①梁启超的追梦历程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②认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本课难点】梁启超每一次梦想转变的时代背景。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和视频

【教学方法】①师生互动交流法;②小组合作探究法;③说、评、议结合法;④系统知识归纳法;⑤历史与现实联系法。

【教学过程】见课堂观察。

1.2 课堂观察——怎样开展

教研组20多位老师现场观摩教学过程。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们的梦》→引出“中国梦”→本节课从“蛰梦—惊梦—寻梦—醒梦”四个阶段来探寻梁启超的追梦历程。

【新课学习】老师给出多组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设置多组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究,得出观点和认知。追梦历程时代特征人生转变梦想主题蛰 梦

19世纪70—90年代政治主权被破坏、经济落后、

新的思想文化传入旧学到新学种下一个希望惊 梦

1895—1898年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书生到志士经历一场变化寻 梦

1898—1918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制到共和找到一个方向醒 梦

1918—1929年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政治到学术坚守一个理想老师总结:梁启超的追梦历程在不断的改变,但他始终坚守着一个不变的理想——爱国和救国。

【历史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之间有的关系。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

【最后结语】师: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像梁启超先生一样,立足自己的梦想,心系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结束。

1.3 反馈研讨——上的如何

观课后,集体评课。首先是郭老师说课,反思教学中的困惑。然后是每位听课老师指出课堂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修改意见。郭老师边记录、边思考、边提出疑问,大家集思广益,进行修改和完善。在研讨中,不但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通过研讨,最终形成下一次上课的稿子。然后再上课、再研讨。课在一次次研讨中得到提升,老师也在一次次集体研讨中得到提高。最终给全省初中历史老师呈现了一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

2 课例研究的反思

2.1 关注教师“教”,更要关注学生“学”

课例研究不但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课例研究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和参与度。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发生过程;观察老师设置的问题和学生的契合度,观察学生的问题达成状况;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接受,还是积极参与?是形式参与还是思维参与?发现问题,然后追溯原因,解决问题,提升课堂实效。

2.2 教学反思,是教师必备的素养和能力

课例研究是“问题一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课例研究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了空间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相互评论、反馈教学信息[2]。

教师的反思贯穿于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对备课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讲课老师的反思、参与集体研讨老师的反思,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认知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养和能力。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升华教学智慧。

2.3 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在备课、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助力。

在课例研讨中,授课老师和参与研讨老师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思想、观点产生碰撞,最终使教学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合作研讨的形式有助于培养教师合作学习与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教育改革中“课例研究”的方法论探讨[J].基础教育,2011(02).

[2] 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校本教研专项课题“基于教学实录的历史课例研究”(编号:XBJY13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