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托物寄情》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曾婷
摘要: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湘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的教案设计作详细说明并分析其设计的理由,同时对教学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作出几点反思,使其真正做到教案设计与课堂实践相统一,且面对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如何改进进行分析,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 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本人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托物寄情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理解美术作品和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会鉴赏美术作品。能力目标是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并进行合作学习,养成深入观察和结合艺术家生平经历进行欣赏的好习惯。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感悟中国画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意蕴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感情。根据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笔墨、内容和神韵等方面体会美术家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2 学情分析
通过在中学时代的美术学习,高中生已初步具有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但对进一步鉴赏理解艺术作品意蕴的能力还略显不足,表现力也相应较弱。
1.3 教学程序
本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主要学习过程,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主要设计了几个步骤进行具体的教学。
一是情境导入。首先播放两段音乐,学生听这两段音乐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再设问同学们分别听出了什么样的感觉,由此引出音乐的表现力,再引出美术家是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抒发个人思想情感的,导入课题。
二是作品鉴赏,情感体验。分别通过以植物和动物形象的几幅非常经典的美术作品来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具体设计如下:
1.3.1 以植物形象表达情感。
(1)徐渭《墨葡萄图》
①生平经历。(先不透露其姓名)
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因受胡忠宪的连累,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铺入狱,监禁了七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73岁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② 《墨葡萄图》和《岁岁平安,和谐团圆》展示,要求学生判断哪幅是上述画家的作品。
③学生试分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用笔特点:狂放、洒脱
色彩特点:以墨色为主
布局特点:构图空灵、奇特
④画中诗句诵读:“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画家狂放洒脱又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
⑤拓展:徐渭的绘画艺术特点——“似与不似之间”。
(2)郑思肖《墨兰图》
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花叶稀少,无根无土。
②画家经历。
郑思肖生于南宋后期,卒于元朝初期,是宋元交替的人物。他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苏州。
③郑思肖画“无根兰”,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作者借兰自喻,表达了自己超凡脱俗、清高自傲、高洁的君子情怀。
1.3.2 以动物形象表达情感。
(1)朱耷
被誉为“中国的凡高”,是“托物寄情”的典范之一。
①八大山人:连写为“哭之笑之”喻指作者孤苦、哭笑不得贵族遗民的孤苦心境。
②引出朱耷作品中的独特符号,借此深入剖析他孤苦心境由来的深层原因。
③朱耷的绘画特点?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白眼向人: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2)《二马图》和《奔马》
① 展示《二马图》和《奔马》,请学生观察三匹马的形态和气质。
② 播放三段音乐,学生将音乐与马对应起来,简析三段音乐的不同特点。
③ 马的形象和神韵分析:
《奔马》的头、颈、胸、腿墨色饱满奔放,鬃尾以干笔扫出,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刚劲有力,腹部、臀部及鬃毛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对角线构图,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二马图》在虚拟的空间作肥瘦二马,右边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左边瘦马棕色,瘦骨嶙峋,肋骨清晰可数,缰绳绕于颈项,俯首垂肩,起步不高,尾收鬃脱,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
④ 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隐喻含义。
《奔马》为徐悲鸿作于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国民党政府一度失利,长沙失守,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作此画以抒发忧急之情,激发抗日斗志。
《二马图》用隐喻讽刺“肥一已瘠万民”的贪官污吏,为“瘠一身而肥一国”却不得重用的士大夫鸣不平。
三是课堂总结。在欣赏作品中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创作的形象比较传统、隐晦、委婉;追求了人格的完美,完善表达作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消极。这一类作品以这样的艺术形式表达人格的高尚和对当时的社会的厌倦和忧愁。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抒发情怀,体现了自由、放松、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
四是学生实践。要求同学们以植物或动物为素材,画一幅画,表现自己对学习、生活或情感等方面的独特感受。
2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内容繁杂,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要想在短短的一节课里,让学生对托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全面的、比较深入的了解,难度确实很大。如何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怎么处理教材?是本节课的关键。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我遵循了这样几点原则:(1)以学生为本,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强调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3)注重教学生态和谐平衡。
在本课教学中,设计思路是以创设问题情景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完成教学任务。有什么学习要求?都是未知数,因此在教学中,我着力营造一种开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引导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有问题由浅至深,层层递进,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使教学内容达到了一定深度。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和谐,整体教学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参考文献:
[1] 王泽斌.“托物寄情”教学设计[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7(04).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