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之我见
文/谢京芝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阶段,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老师所讲授的所有相关知识点。因此应该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等等,课堂练习的意义也就在此。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开启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地掌握数学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设计
数学是整个小学教学当中最为关键的组分之一,占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通常而言,课堂练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以实现对其的巩固和强化的重要渠道。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课堂练习的合理化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对课堂练习的优化设计。
1 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课堂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既要科学准确,又要融会贯通。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以本课时教学目标为根本,围绕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与此同时,教师所设计的练习题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确保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各种练习设计中,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例如,在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该节课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能结合单位“1”描述具体分数的意义(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用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操作练习题:请学生用阴影标记,“创造”不同的分数。题1为“现在我们把6个苹果看作单位‘1’,那么2个苹果怎样表示?”题2为“把1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1份应怎样表示?”题3为“把长线段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通过三个情景操作题,使学生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之后,教师再问:“单位‘1’相同,为什么分母不同?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为什么分子不同?”学生一一作答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单位‘1’的数量不受限,给你更多的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创造’出一组分母为几的分数?”学生抢着回答:“8份、10份、12份、20份……”教师借机点出数学上使用的专有名称“若干份”,由此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并结合板书的分数,指出各组同分母分数所对应的分数单位。
从上述练习来看,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紧扣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理解了分数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数学思考能力的目的,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2 知情识趣,激发求知欲望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的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具体来讲,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多样化的题型。在题型设计上,教师可以围绕基础知识设计一些填空、选择、解答题;围绕计算设计一些改错、填空、说算理题;围绕知识应用设计一些情境练习题或实践活动练习题。与此同时,教师要确保设计的练习有口述练习、动手操作练习和书面练习,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系统练习。另外,题型、习题的设计都应该趣味化、生活化。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性、竞赛性的练习,或者结合生活情境设计练习,以贴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争强好胜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的心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谁是智多星”的竞赛练习。设计如0.11×1.8+8.2×0.11、2.34×99+2.34、5.4÷2.7×0.8、6.25÷1.25÷0.8等这类计算题二十道,比一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就能获取“智多星”的称号。该竞赛练习凸显了练习的趣味性,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巩固。
3 推陈出新,关注学生层次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习题是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学会应用的载体,所以,教师必须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数学教育理念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习题。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鉴于这一要求,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练习的层次性,注重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练习到发展性练习,以适应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设计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具体如下:A层学生已知圆桌的半径为3cm,求面积;B层学生已知圆形喷水池直径为6米,求面积;C层学生已知圆形花圃周长18.84米,求面积。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都符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解题欲望,又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要求,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活跃思维,释放了学生学习发展的潜能,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提升能力。
总之,教师要遵循新课标教学理念,立足关注学生发展的总目标,细心钻研,探索创新,以题激趣,以题促思,不断激活课堂练习的“源动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推动学生数学知识与学习能力的良好循环,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烽.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研究[J].名师在线,2018(25).
[2] 韩琴.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设计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8(13).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清华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