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案例研究
文/普敏华
摘要: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面向学生呈现以图片、影像等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模拟与教材内容相贴合的课堂情境,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多视角、多层面地强化学生的几何空间直观认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案例;数学教学
1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相关概述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具体目标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对图形的初步认知,了解图形的抽象特点;在学习如何测量图形时掌握测量、度量的方法,学会处理实际问题,培养几何空间观念与逻辑推理能力;教学“图形的运动”时,调动学生深入研究图形的积极性。为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结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这一模块知识教学的分析。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依托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变为趣味形象的知识,通过几何图形的空间可视化,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直观了解,以此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数学素养。
2 如何利用“图形与几何”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1 利用微课形式引入新课,激兴趣
微课集影像音义于一体,短小精悍,内容集中,对活泼好奇、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注意力较难快速集中的小学生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召唤力。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因为其内容特点,如果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容易使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单调沉闷,学生兴味索然。图形与几何向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由于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很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没有认识或了解,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认知一些在自己周围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将这些数学现象进行归纳与分析,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通过微课引入,活泼的小蚂蚁语音提示:我要绕树叶一周,会跑多长?动画开始演示小蚂蚁绕树叶一周的情景,然后动画拉直绕树叶一周的线段并量出长度。紧接着小蚂蚁又说:我还要绕水洼一周。动画又演示小蚂蚁绕水洼一周的情景。最后小蚂蚁又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微课的引入,不仅画面精致美观,而且语音清晰标准。小蚂蚁造型可爱雅致,周长的定义清楚明了,这样的知识引入无处不是美,无处不吸引,无处不激趣。有效使用微课,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
2.2 探究新知,激思考
数学知识的学习,关键在知识点的生成。一节课,如果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点,就会获得成就感和学习信心,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点会更加强烈。数学图形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形象具体,动手操作很容易会感知其知识的发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有些知识点的学习,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知识点的发生不容易把握。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知识点发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抓住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易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可以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例如:在教学《露在外面的面》一课时,要求学生按顺序不遗漏、不重复,正确地数出堆积在墙角的几个小正方体露在外的面的个数。几个正方体都有一个或几个面隐藏在“里面”,刚开始接触这种类型的题,学生容易数错,于是出现了很多个答案。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有几个正方体的面很调皮,“躲”起来了,看同学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然后一个一个正方体依次离开墙角,看着动画演示,学生细致紧张的数着,探索着,最终发现了露在外的面的个数的规律,从而正确解决了问题。这类数立体图形个数的案例,因为图形中含有被遮住的部分,这就需要借助想象才能解决问题。通过“图形与几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给学生上了想象的翅膀,放飞了思维,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观念。
2.3 巩固提高,激创新
小学数学图形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课堂新知的学习固然掌握了知识的重点,但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思维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多方面知识出现的新问题。在巩固知识、掌握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等方面,都可适时地借助微课,拓展学生视野、促进知识迁移、解决后续学习问题。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在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巩固练习中出现了基本练习题目计算圆柱表面积的习题,接着出现了提高练习计算易拉罐罐体包装用纸多少的题目,通风管所用铁皮多少的题目等,最后还出现了难度较大的折叠管道所用铁皮多少这样的题目,这样有梯度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但让学生怎么才能深入理解不混淆呢?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题目,教师可以出示折叠管道转换成圆柱体的过程,让学生自己理解到这一类不易理解的题目都由基本的知识变式而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强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图形与图形”知识的教学中适时使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让“静”的图形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优化课堂结构;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习兴趣,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可以开阔学生眼界,突破知识重点,分散知识难点,内化知识结构,同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叶志荣.微课教学应用现状概览与述评[J].软件导刊,2015(22).
[2] 刘玲,李晓凤.微课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6(06).
(作者单位:河南省鹿邑县真源办事处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