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文物古迹保护利用思考
文/葛萌萌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形势下文物古迹的现状,并提出提升保护历史文化的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定期普查古建筑及挖掘古迹内涵四项改进文物古迹保护利用的有效对策,由于文物古迹并不隶属于某个团体,或某个地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相关政府部门应改善观念,保护文物古迹,使该文化长远留存。
关键词:新形势;文物古迹;保护利用
文物古迹对于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重要,而当前对其保护与抢救的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存在着些许矛盾,相关部门应立即改变观念,建立相应保护机制,使当前文物古迹得到保护,并尽早公布应保护的建筑名录,排查古建筑,促进我国古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 新形势下文物古迹的现状
首先,对文物古迹等相关建筑的保护较差,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该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不够深入人心,社会参与度较低,部分文物古迹的管理单位并未对其真正保护,且该观念在群众中宣传力度不够,民众觉得文物古迹保护只是政府行为,其保护理念并没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其次,部分管理单位对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较少,使许多古迹很难被保护。由于文物古迹中包含了大量建筑,检查与维修对钱的损耗极大,但每年对其财政投入却不高,因而很难保护古建筑。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物古迹大多时间较长,距现在相隔较远,甚至部分偏远地区的文物古迹并未被人发现,因此,定期排查古建筑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十分关键,但该工作负责的人员较少,排查工作并不仔细。最后,许多名胜古迹的背后,有许多历史典故,但因为对其内涵挖掘不够,导致多个文物古迹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其保护程度偏低。
2 在新形势下提升文物古迹保护利用的有效策略
2.1 提升保护历史文化的观念
相关部门应提高保护历史文化的观念,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深入人心以后,对其保护就会更容易,因此,相关部门需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各地区动用法律的力量或历史知识的宣传,使该观念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与此同时,人民应了解并熟悉当地文物古迹的文化意义,加深对自身城市的记忆,使之增加城市的热爱程度,与城市产生共鸣,自觉参与到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动中来。此外,若有人破坏文物建筑,相关执法部门应严格执行“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政策,使人民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重燃信心,通过法律手段,可有效保证文物古迹的安全,也能使文物保护法变得更加神圣。
2.2 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置相关的监察部门,若某些单位有经费却不作为,应给予其相关处分,并对文物保护工作做得较好的个人或单位予以适当鼓励或表彰,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可学习其他先进地区,并借鉴其保护方法,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此外,各省、市、县各级保护单位需加强沟通,若发现新的文物古迹,可立即进行挂牌保护,从而避免文物古迹出现遗漏现象。每年省级部门还要对所属地区进行文物督导与检查,若发现某地区或个人保护文物古迹方法较好,应及时给予表彰或鼓励,提高其工作的动力与热情,集中一切的力量与智慧,使全社会达成保护文物古迹的广泛共识。
2.3 定期普查古建筑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古建筑物进行排查,对于有些遭到损坏的建筑或文物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对于某些如古桥、庙宇、民间古祠堂、名人故居等虽不是“文物”,但也是历史文化中较为重要的遗产,相关部门可在排查,确定名称后,予以保护。
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需设置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如石刻、石窟寺、古建筑、古墓葬等都应当纳入保护范畴,依照相关准侧,许多古迹的旧址,虽然没有进入被保护名单中,但其特征符合文物古迹的形态,如“林氏三秀”旧址、锦纶泰商行、信宜县城旧址等,其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其属于地方建筑,因此,其与当地历史、百姓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由于该类建筑物并未被纳入保护遗产中,因而其有随着被拆除或消失的危险,对该类文物古迹的保护已显得刻不容缓。
此外,若某些古建筑出现破损情形,各级单位应对其立即展开抢修、封补,无论其是否为文物单位,保护文物古迹是责无旁贷的事情,在保护与抢修的同时,相关部门需查找有关负责人,并对其严厉问责,使其引以为戒。
例如,河南某旅游景点在卖岳飞的《满江红》诗集,由于岳飞庙的存在,该地游客较多,相关部门为保护文物,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并维修,历史悠久的岳王庙被保存的较为完整。
2.4 挖掘古迹内涵
每个文物古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或文化内涵,相关部门应深入挖掘,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通常来说,人们在参观历史建筑时,并非只是看该建筑物,而是因为该建筑物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如岳阳楼,人们因为佩服范仲淹的情怀或是读了《岳阳楼记》,才来参观的岳阳楼,黄鹤楼亦是如此。因此,对其文化的开发特别重要。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或相关部门应采取实际行动,以较为饱满的热情与激情深入挖掘当地建筑或文物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在观看历史建筑物时,用独特的视角发现并找出其内在故事,用笔墨书写其过去的传奇,从而有效增强文物古迹的保护,相应的我国历史文化内涵也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
例如,河南某旅游景点在卖头像为包公的小雕塑,外地人来到该商店,购买该玩偶的人络绎不绝,由于“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开封的包公祠基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被保护的较好,当地虽然因包公祠多了许多外来的游客,但因大家对该文化的敬畏,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该地的文物古迹并未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文物古迹作为文化遗产,是各地区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也是当代文化的亮点。在历史长河中,经济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才能净化人类的心灵,因此,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刻不容缓,当地政府,甚至个人都有义务为保护文物古迹出一份力,在弘扬、保护历史的过程中,成为一名真正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杨涛.社会力量应参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N].白银日报,2019-03-27(003).
[2] 许甲甲.河南省文物古迹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布局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8.
[3] 文晓丽.论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6).
[4] 刘德水.文化古迹保护漫谈[J].群言,2018(01).
[5] 张震,尹平.中日文物古迹保护和修复体系的对照研究[J].农家参谋,2017(18).
(作者单位:开封市文物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