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现路径
范娟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隆昌 642150)
摘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去引导大学生夯实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情感、磨炼劳动意志、提升劳动技能。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重大,既可以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又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助于推进中国梦进程。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形成多维合力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与意义;路径
2020年3月,为顺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相关部门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一《意见》的出台,凸显出劳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思想上重视劳动教育,从行动上实施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含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认为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实施或接受劳动教育,必须要知道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质或内涵。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要引导大学生在夯实知识、培养情感、磨炼意志、提升技能这四个方面下功夫。为大学生讲授关于劳动的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知识架构;引导大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滋生出热爱劳动的情感;教导大学生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难,在劳动的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带领大学生不断学习与不断训练,娴熟地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国家、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各全面综合发展的人。由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教育,即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劳动教育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思想意识;自觉遵守勤俭自强这一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二)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目标表现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中。从内容上看,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从目标来看,大学生劳动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为了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劳动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它联系教育发展的要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日常实践出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亲和力。同时,劳动教育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生机活力。
(三)有助于推进中国梦进程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而新作为的动力源泉就是劳动。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当下,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历史关键期,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与中坚力量,自觉主动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贡献出自身的才智、才干、才华,大学生应该责无旁贷。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劳动素养、增强心理素质和磨练生活意志,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推波助澜。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齐心协力,从而形成协同效应,打造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一)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决定着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与发展未来。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奠基石。
第一,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孩子对于劳动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其劳动态度或者劳动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劳动技能的获得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转变“分数为重”的错误观念,教育孩子在重视课程成绩的同时,注重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家长同时需要引导孩子改变对体力劳动的错误看法,教育孩子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认清“天上掉馅饼”、“守株待兔”等虚假表象,避免产生“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
第二,家长要加强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弱化,甚至一部分大学生连基本的如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等生活技能都比较欠缺。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承担家庭事务,让子女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当然,家长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并不只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家长指导孩子劳动,与孩子一起参与劳动、享受劳动,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
(二)注重高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不仅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任务,还担负着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责任。由此,学校教育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
第一,学校要加强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强化劳动观念。高校应当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以此来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体系,以课程为重要载体使大学生掌握关于劳动的基本知识。同时,劳动教育还应该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去。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课程都应找到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与结合点,发挥优势,系统地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除此之外,学校应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以隐性的方式让劳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二,学校要搭建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如果理论教育是第一课堂,那么参与实践就是“第二课堂”。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提升劳动技能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要拓展大学生进行劳动的领域,鼓励大学生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同时,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社区、深入贫困农村、深入偏远山区进行生活体验与访问调研,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勤工俭学、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各种各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掌握到更多的劳动技能。
(三)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表明社会环境对其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社会中的成员,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教育在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彰显着关键力量。
第一,社会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从我国在2020年3月颁布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最新文件和作出的最新安排可以看出,国家比较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相关部门应根据最新文件的指导思想、精神要求、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着力提升统筹规划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制定细则,出台方案,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要勇于担当、尽职尽责,严格对社会、学校和家庭实施劳动教育情况加强监督,督促各方把劳动教育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社会要营造出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相关部门要通过创新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来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和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也使人们更深刻地体味到劳动的尊严和快乐。同时,充分运用微博、QQ、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劳动文化的精髓要义。在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有从理论层面对劳动价值的充分肯定与赞扬,也有从实践层面对辛勤劳动的具体践行与落实。通过正面宣传与大力引导,在全社会增强崇尚劳动的示范力和感召力。
总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全面依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进行相互配合与团结协作,才能达到劳动教育实施的总体目标与预期效果,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卓晴君,徐长发.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育美[N].光明日报,2018-10-09(13).
[4]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 [J]. 上海教育科研,2019(7):15-19.
[5]鲁衍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科学含义[J].菏泽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版(03):56-58.
作者简介:范娟(1994—),女,重庆丰都人,硕士,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