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到拉萨回上海拥抱你
文/王骜
318国道上有数不清的路碑和护栏,每年有数不清的骑友踏上这条朝圣之路,数不清的留言被写在这些路碑、护栏上。有个署名叫“小王”的人一路写下了不少留言,从日期上看,他比我早出发一个半月,走在我前面。巧的是,我也叫小王。
国道沿北纬40°蜿蜒,从东海之滨出发,途经8省,绕过珠峰北麓直达西藏樟木,全长5476千米,横跨中国全境,翻越无数山巅。安徽岳西至湖北英山,盘山公路特别长,有很多坡既陡且急,长达几十公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使人望而却步。我在山中苦苦支撑了几天,一连翻过五六座大山,已经精疲力竭、不胜其烦,可前方依旧云深树绕、遮天蔽日。某个晌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总算骑上一个二十多公里长坡,在坡顶小憩之际,看了看路边护栏上的留言,是之前在此停歇的骑友写的:
“朋友,你是骑上来的还是推上来的?”
“我可是骑上来的。”
“厉害!佩服上面那位兄弟。”
“推上来的,太累了。”
“我也是骑上来的,但我骑的摩托,哈哈。”
“夜骑,爬坡,下雨,爆胎,扛着单车走了十公里,没有比我更倒霉的吧?”
“你们都是勇士。”
……
深浅不一,颜色各异,长长短短,十分热闹。每到一地,都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留言,成为318国道上的一种标志。很多人会在整千公里的路碑上得意地写下“到此一游”,在天然石壁上喷绘出几道艳丽的花纹,在酷暑的煎熬下提笔宣泄愤懑,或者简简单单写一句很朴素的话。小王也是其中的一员。
但他从不张扬,只是在被杂草掩盖、无人问津的路碑上画一面小旗子、写下“小王”两个字和日期。这低调而特别的做派吸引了我的注意,与他的留言不期而遇两次之后,我开始特别关注这个碰巧跟我有一样名字、又几乎前后脚骑在同一条线路的人。
正处在朝气蓬勃的年纪,又一直保持着锻炼的习惯,因此我的体格比较健硕,精力也很充沛,游走四方素来无碍,却在这莽莽山野中碰了壁。
烈日暴晒下,在荒原中连续骑行四五天,抬眼眺望,依旧只见层峦叠嶂,前路茫茫无止境。路边没有可供住宿的旅店,干粮和压缩饼干都吃完了,壶里滴水不剩,忍受着着肌肉撕裂、膝盖磨损、身体脱水,体能和意志力几乎消磨殆尽,只能像行尸走肉般挪一下算一下。日光凶狠毒辣,车轮缓缓转动,时间越过越慢,行程越拉越长,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骑了这么远,已经很不错了,要不就在这里停下吧。不知道以往的骑士是如何通过这一段荒山野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寂静的无人区葬送了出征时的胆略和雄心。在看不到出路的困境里,人必须要有强大的信念感作支撑才能继续前行。
路边的留言明显减少了。我猜是因为多数人骑到这里,内心的恐惧和气馁早就战胜了表达欲,已经没有心思和力气再去涂鸦一番。零零星星看到的十几条里,大部分是“放弃感言”:
“又饿又累,我想回家。”
“求好心人给一瓶水。”
“得放手时须放手,眼前无路早回头。”
“就地休息,等待路过的汽车把我捞走。”
“战略撤退,同志们再见。”
……
大有好赖写几句感慨,写完就打道回府之势。恍惚中,近旁一个塌陷的路碑进入眼帘,上面画了一面旗帜,后头跟了一行字。我猜那应该是小王写的。我据此判断,一个月之前,小王也在这里停了下来,恐怕当时的他和眼下的我一样,信念濒临崩溃,着手准备放弃。这个与众不同的小王,会在即将退出战斗时留下怎样的感言呢?我好奇地走过去看。
“等我骑到拉萨回上海拥抱你”
就这一句话,一面小旗子,一个签名。
“你”是谁?不知道,可能是小王的亲人、朋友、恋人,或者暗恋的意中人,但一定是他很在意的人。表达爱意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历尽艰辛战胜巨大困难,只为向爱的人证明自己。很多男孩子都渴望拥有一段传奇的冒险经历,创造一些动人的故事,成为百折不挠的英雄,然后站到爱的人面前。
于是318国道上出现了这样一些战士:他们倾其所有,耗尽能量,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在荒野里最原始的孤独、饥饿、恐惧、无力,被残酷无情的自然环境削弱、打压、蹂躏,但就是不会被击败。很奇怪,这些困难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击败一个怀有强烈信念感的战士,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会像只身击退鲨鱼的老人桑迪亚哥,像在狂风暴雨中爬上桅杆顶嘶吼的瘸腿丹中尉,像一个真正的硬汉那样全身心投入战斗。他们会扬起黝黑精瘦的面庞,拖着伤痛破败的身躯,带着碎裂的骨骼和流血的内脏,奋战到最后一刻。
看着这一行留言,我被点燃了,鼓足干劲朝前迈进。此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闯过一个又一个无人区,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平均每天骑行百余公里,一往无前。45天后,我抵达西藏,在布达拉宫前兴奋地举起单车合影,虽然衣衫褴褛、灰头土脸,内心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满足。在城外一个破旧路碑上,我最后一次看到小王的留言。他引用了王小波的话:“到了。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军旗。”小王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成功骑到了拉萨,此刻应该回到了上海,或许已经得到了那个期待已久的拥抱,我为他感到高兴。
在拉萨短暂停留后,我也决定继续迈向新的征程,去找寻属于我的军旗,步履不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