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
李夏菲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定向遗忘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通常有字表法和单字法两种研究方法。提取抑制理论和编码理论可以解释定向遗忘的发生,然而较多研究的结果表明,提取抑制理论可以较为全面的解释定向遗忘的发生。人们往往通过改变实验材料的情绪性、诱发被试的情绪状态或使用有某类情绪特征的被试来来考察情绪对定向遗忘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比情绪材料对定向遗忘的影响更大,情绪信息也可以被遗忘,但是会受到情绪强度的影响。未来的研究更应关注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个体差异,情绪记忆定向遗忘中效价和唤醒度的分离等问题。
关键词:情绪;情绪记忆;定向遗忘引言遗忘和记忆同等重要,有效的遗忘不仅可以让我们避免大量无关信息的干扰,也能让我们减少创伤事件对生活的影响,因此考察遗忘的机制,尤其是情绪的遗忘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关于遗忘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定向遗忘、提取-练习范式、think-no think范式等,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定向遗忘下情绪记忆的遗忘机制。1研究方法 定向遗忘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一般通过比较要求被试记住或忘记项目间的差别,来判断有意遗忘是否发生。通常有字表法和单字法两种方法[1]。1.1字表法字表法常要求被试先学习一组项目,之后呈现遗忘指示符,如FF,让被试忘记先学的项目;之后呈现第二组项目,再给出记住指示符,如RR;最后回忆两组项目,如果遗忘组的成绩差于记住组,则表明存在定向遗忘[1]。1.2单字法单字法则在呈现一个项目后,紧跟着呈现指示符(如FF代表遗忘,RR代表记住),所有项目全部呈现之后,要求被试回忆[1]。通过比较记住项和遗忘项的回忆成绩,考察定向遗忘效应。单字法与字表法的不同在于,项目是单个呈现还是成组呈现。目前多数研究采用单字法。2机制定向遗忘为何会发生?对此问题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即提取抑制理论和编码理论。提取抑制理论认为遗忘指示对学习项产生了抑制,也就是说遗忘项在提取时被抑制,造成遗忘项比记忆项更难提取[2]。编码理论认为当记住指示符出现时,被试会对之前看到的项目进行更进一步或者说更精细的加工,而当遗忘指示符出现时,对此项目的精细加工就会停止[2]。也就是说被试对记住项进行了选择性复述,而遗忘项则缺少进一步的编码。因此遗忘项的记忆成绩差于记住项。
具体的研究中常常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来推测定向遗忘产生的原因。只要内隐记忆条件下有定向遗忘效应,说明遗忘的发生是提取抑制造成的,因为编码不影响内隐记忆。若只有外显记忆下遗忘项的回忆成绩显著差于记住项,则支持编码理论[3]。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提取抑制理论可以较为全面的解释定向遗忘的发生,而选择性复述则只能解释外显记忆的定向遗忘[3]。3情绪与定向遗忘 以往情绪与定向遗忘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让识记或忘记的实验材料本身有情绪色彩,即情绪内容的定向遗忘,二是采用一些方法诱发被试的情绪状态,考察在积极或消极情绪状态下人们对中性或情绪材料的定向遗忘,或者考察有某类情绪特征人群的定向遗忘,这二者都属于情绪状态下的定向遗忘。到目前为止,关于情绪如何影响定向遗忘多是情绪内容的研究,而情绪性记忆能否定向遗忘这一问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流程及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4]。3.1情绪内容的定向遗忘 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情绪内容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仍存在争论,一些研究发现情绪信息的定向遗忘效应有减弱的趋势[5],另一些研究发现情绪信息也出现了定向遗忘 [3,6,7]。
杨文静等人的研究中,中负性词和图均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只是相对于中性材料,被试更不容易忘记负性材料,表明负性情绪对定向遗忘效应有一定的干扰[5]。可能是材料的情绪性使得该信息与更多的神经发生练习,易化了提取它的通道,因此更不容易忘记[5]。白学军等人在控制了词的唤醒度、熟悉度和具体性之后,发现自由回忆、词汇补全和再认测验中,正中负性词均存在显著的定向遗忘,但三者的定向遗忘效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究其原因,发现白学军等人的研究中控制了词的唤醒度,而杨文静等人的研究没有控制词的唤醒度。由此来看,情绪材料的唤醒水平可能会直接影响定向遗忘的效果。且王黎静等人的研究发现,定向遗忘的效果受到实验材料情绪强度的影响。这个研究中使用弱负性词和强负性词为实验材料,这里弱负性词的效价和唤醒度均显著低于强负性词,发现外显测验形式下,二者均出现定向遗忘效应,并且弱负性词的定向遗忘效应更大;而内隐测验中,只有弱负性词出现定向遗忘效应[6]。表明负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被定向遗忘,这个研究对于解释负性信息能否被定向遗忘提供了新的实验支持。孙俊才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实验材料的情绪性质不会影响定向遗忘效果,中性词和情绪词均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同时,对实验材料的主动加工,无论是中性还是反向赋值词,都降低了定向遗忘效应[7]。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情绪信息的定向遗忘受到参照条件的影响[8]。自我参照下的正性词没有出现定向遗忘,而负性词和中性词出现了定向遗忘,个人自我提升的动机可能在这里起到了相应的作用。而鲁迅参照下正性词出现了定向遗忘,负性词没有出现定向遗忘。具体表现为忘记条件下正负性词无差异,而记住条件下正性词多于负性词,也就是说由于记住了更多的正性词才使得正性词出现了定向遗忘。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心理保健的作用,使得被试对正性词存在偏好加工。
综上可以看出,情绪信息可以被遗忘,但是会受到情绪材料强度的影响,尤其是唤醒度的影响,这是目前结果不一致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对于效价和唤醒度到底如何影响定向遗忘还不明了,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的效价和唤醒度到底如何影响定向遗忘。3.2情绪状态下的定向遗忘研究者们认为,情绪图片激发了人们的情绪状态,而情绪词语只激活了人们对情绪词语的语义认知,情绪状态才是干扰遗忘的主要因素[4]。白学军等人的研究结果与这个观点一致,他们发现定向遗忘受情绪状态的影响比情绪内容的影响要大[3]。通过让被试观看快乐或悲伤影片,诱发两类不同情绪状态后,考察正中负性词的定向遗忘,发现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状态下均出现定向遗忘效应[3]。具体表现为,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多的忘记负性词;消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多的忘记中性词。并且在指示记忆的条件下,愉快的情绪状态促进正性词的记忆,悲伤的情绪状态促进负性词的记忆,这符合情绪一致性观点,即积极情绪状态有利于个体对正性情绪词的编码和提取,消极的情绪状态下易于个体对负性情绪词的编码和提取[3]。另外在指示忘记的条件下,不论是悲伤还是快乐的情绪下,正性词遗忘最少,中性词遗忘最多,研究者认为可能是负性情绪减弱执行功能,如特征捆绑和抑制能力等[3]。
王瑛瑛等人使用正负性图片作为指示符,中性词为编码材料的研究发现,两种情绪指示符下均出现了定向遗忘效应,但两种情绪在不同指示上的作用不完全相同[9]。正性和负性图片均作为指示记住符时的项目再认正确率没有差异,表明正负性情绪在促进记忆巩固的作用上并无差异。但是,负性情绪图片作为指示符时的项目再认准确率显著高于正性情绪条件下,表明与正性图片相比,负性图片在指示忘记上更困难[9]。
除了诱发个体的情绪状态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有特定心理障碍被试的定向遗忘。发现无论是抑郁个体还是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都有定向遗忘的能力。如王大伟等人的研究发现,不管是正性词还是负性词,抑郁个体和正常个体均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且两者之间没有区别,表明抑郁个体也有抑制控制的能力,定向遗忘可能会对抑郁个体改善消极心境有一定的干预作用[10]。杨海波等人的研究发现,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状态下,PTSD儿童对正负性词都产生了定向遗忘。具体表现为积极情绪状态下积极词的有意遗忘效应小于消极词,消极情绪状态下消极词的有意遗忘效应小于积极词[11]。李松蔚等人的研究进一步区分了PTSD症状的高低对定向遗忘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单字法还是词表法,低PTSD症状组的被试在要求忘记项目上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要求记住的项目,而高PTSD症状组的被试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不存在定向遗忘效应,提示高PTSD症状者在抑制无关信息方面的功能上有缺损[12]。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情绪信息或情绪状态下定向遗忘能否发生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实验材料、人格变量、实验处理等都是影响因素。这些不一致显示对情绪与定向遗忘交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未来的研究更应关注情绪记忆定向遗忘的个体差异,情绪记忆定向遗忘中效价和唤醒度的分离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大伟,刘永芳,毕玉芳.定向遗忘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06,29(2):373-375.
[2]慕德芳,宋耀武,陈英和.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成功提取引起抑制[J].心理科学,2009,41(1):26-34.
[3]白学军,王媛媛,杨海波.情绪一致性对有意遗忘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35(1):9-15.
[4]杨文静,张庆林,伍泽莲,贾磊.情绪记忆的主动遗忘[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871-877.
[5]杨文静,杨金华,肖宵,张庆林.负性情绪材料的定向遗忘及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2012,35(1):9-15.
[6]王黎静,杨丽娴.负性情绪词语在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1):13-17.
[7]孙俊才,高增明.情绪赋值信息的定向遗忘效果[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
[8]杨文静,刘培朵,崔茜,郝鑫,肖宵,张庆林.自我参照对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4,46(2):156-164.
[9]王瑛瑛,梁九清,郭春彦.单字法定向遗忘中情绪指示符对记忆编码过程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5,46(6):740-753.
[10]王大伟.抑郁个体定向遗忘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研究,2008,1(3):25-28.
[11]杨海波,王媛媛,白学军,文宇翔,陈宗阳.情绪状态对震后PTSD儿童有意遗忘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00-603.
[12]李松蔚,徐凯文,钱铭怡.高低PTSD症状个体的定向遗忘效应[J].心理科学,2010,33(4):95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