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论博山锣鼓的传承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5-08-21 18:38:16        发布人: 陈青云        浏览次数:716 次

论博山锣鼓的传承与保护

博山区文化馆  陈青云

博山位于鲁中腹地,是中国著名的“陶琉之乡”、“华夏孝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82平方公里,人口46万。博山历史文化丰厚,地灵人杰,有着众多的人文古迹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锣鼓,就是在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产生和传承发展的。

一、历史渊源:

   博山锣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我国江淮地区的乡间锣鼓,明清时代,盛行于苏、杭二州和苏北广大农村。据李家窑村的老艺人李文生(生于1904年)说:明嘉靖年间,李家窑李氏族人李琅之籍经商之际,将苏州锣鼓带回,当时,李琅之到苏州经商,适逢春节,观赏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其中精彩的锣鼓表演吸引了他,于是就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并掌握了锣鼓的表演技术,将其带回,李氏族人及邻居自愿出资购买了鼓、锣、钹等器具,组织练习和表演,并在演奏中进行了修改,从此,李家窑村每逢元宵佳节,就组织村民玩起锣鼓,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清朝初年,李家窑村的袁、孟二家,籍常年经商于苏、杭之便,又将那里的民间锣鼓专心习学,带回本地,于先前李氏族人引进的苏州锣鼓相融合,并逐步演化成现在的李家窑锣鼓。因这一民间锣鼓最先在李家窑村“落户”,所以,后人称它为“李家窑锣鼓”。李家窑锣鼓在本地区享有很高威望,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本地区扎下了根,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二、传承谱系:

李家窑锣鼓借鉴了外地锣鼓的乐器、编配、鼓谱和演奏技法,由李汝训等人传授至李文生(1904年出生)、任万年、李训通、罗兴泉、袁永富等老艺人,后有李文海借鉴京剧打击乐和锣鼓相结合的艺术,对锣鼓曲谱和演奏技巧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70年代后传至李笃深、李山、康承春等人。历经几代传人的不懈传承、创新,使本地锣鼓别开生面,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苏州锣鼓的独具特色的锣鼓艺术。当李家窑锣鼓伴随着本村的传统舞蹈“五只船”(旱船)敲响之后,便很快传遍了本地各乡村。

三、流传范围:

   时至清朝中叶,博山城成为工商重镇,商贸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此时,李家窑锣鼓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期,众多新锣鼓点应运而生。同时,它的流布范围也随之扩大到淄川、周村、临淄、章丘、青州等毗邻区县,后又扩大到东营等地,并被广泛应用于闹元宵、庆丰收、集会、祈雨、祭奠和婚丧嫁娶之中,后又应用于重大节庆和开业庆典之中。从此,“李家窑锣鼓”的名字被“博山锣鼓”所代替。

四、基本内容:

在博山锣鼓的传承中,无数民间艺术家对原有的锣鼓段精心作了充实修改,设计了前奏(原檐头)、间奏(连鼓)和尾奏(刹鼓),使博山锣鼓从队形、乐器、编制,到鼓谱和演奏方法,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

1、队形:锣鼓队以扇形为主,大鼓在队形的后中心,手锣在队伍最前端。后是中钹、大钹、锣,均分两边,成45度扇形,小镲及铴锣在鼓的后方成横队排列。

扇形队形图:

                    (铴锣1) (铴锣1)

碰铃4             ● ●      ●      ●    ● ●

铴锣4           ● ●            ○          ● ●

小镲4         ● ●           (鼓1)          ● ●

锣12        ● ●                                 ● ●

● ●                                     ● ●

● ●                                         ● ●

大钹4  ● ●                                             ● ●

中钹4● ●                        △                       ● ●

                          (手锣1)



2、乐器组成:鼓、锣、大钹、中钹、小镲、铴锣、手锣、碰铃

3、乐队编制:单鼓编制,以36人为例,大鼓一面,中钹四对,大钹四对,锣十二面,铴锣六个,小镲四对,碰铃四对,手锣一个。乐队编制可根据场面大小、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每种乐器(除大鼓外)可成倍增长。队形以扇形排列最为常见,也可以鼓为中心,成圆形排列。队伍在行进中,成方队排列。

4、主要技法:

就鼓来说,不管队伍大小,始终是一面鼓。鼓楗(鼓槌)以优质硬枣木制成,没有包头(多数锣鼓队用布、海绵或橡胶把鼓槌包起来),特别灵活,演奏借鉴了京剧中“司鼓”的技巧,使鼓不仅作为主要节拍来打“点”用,还可以演奏一连串密集的节奏;鼓是自己踩制而成,制作工艺独特,鼓楗与鼓面直接接触,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穿透力强;起鼓、送人、迎人、杠鼓都有固定的鼓点,但各有各的打法,各有各的意义;在击鼓时除有轻重之别和落鼓的部位(鼓边、鼓帮、鼓心)不同之外,还常以滚锤、双锤、点锤、擦锤等来表现特殊效果。演奏中还巧妙地运用领奏、交替、重叠等手法,继承中国打击乐的击法,使博山锣鼓更具观赏性。

中钹(又叫铙钹):以单击和连击、滑击为主要击打方法。打出的是鼓的节奏,若队伍长,前边听不到鼓点时可依据中钹的演奏上曲牌,临时代替大鼓指挥。中钹也称“闹”钹,节奏可以打得像鼓一样复杂密集,声音响亮,起到烘托热闹气氛的作用。

手锣:是锣鼓队的领队,在锣鼓队的前方,打击鼓谱,起指挥的作用。

5、曲牌有:“李家窑锣鼓”在借鉴苏杭锣鼓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锣鼓乐套曲。该组套曲主要由七个锣鼓段(俗称“鼓牌子”)组成。即《蓬莱阁》、《闹花船》、《鱼得水》(又称“扬州歌”)、《老义昌通》、《新义昌通》、《玉芙蓉》、《娃娃通》(又名“连五鼓”)。清中叶,博山商贸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李家窑锣鼓”进入了高峰期,众多新锣鼓点应运而生。如《九龙翻身》、《闹龙珠》、《杏花天》、《蛾嵋雪》、《扑蝴蝶》、《凤仁阁》、《十番通》、《擂通》、《连水漫》、《许仙游湖》、《喜鹊串梅》、《凤串牡丹》、《水漫金山寺》、《八锣》等。

五、艺术特征:

李家窑锣鼓曲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种乐器,各具功能。表演时洒脱奔放,节奏明快,变化无穷。鼓威风,锣嘹亮,钹震撼,钗清脆,既相互映衬烘托,又有抑扬顿挫争鸣。现场观赏,铿锵有力,激情振奋;远处听去,余音萦绕,回味无穷。博山锣鼓独特的音乐特征在于:它不但具有民族打击乐“刚”、“粗”、“热”的一般特征,更具有自己“柔”、“细”、“漫”的个性特征。可谓:刚中有柔,粗中有细,热烈中见温和。它既能表现富有气魄、波澜壮阔的场面和热烈火炽的情绪,也能细腻地刻化稳重、宁静的意境和表达轻松、活泼舞蹈性的情调,展示出浓郁的地方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六、重要价值:

   博山锣鼓的形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齐鲁大地独树一帜,在全国锣鼓乐中别开生面。尤其是它那紧密配合民间扮玩(舞蹈)“五只船”(旱船)的表演形式,使观众在一饱耳福的同时,又增加了其观赏性。

博山锣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区各镇办都有锣鼓队伍,有的镇几乎村村都有锣鼓队。周边地区也多有演奏“博山锣鼓”的队伍,许多专家和游客慕名前来欣赏博山锣鼓。博山锣鼓具有振奋人心、陶冶情操的功效,它激发了人们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感。博山多山,造就了博山人淳厚、粗犷、坚韧、善良、热情的品格,也造就了博山锣鼓厚重、热烈的鼓风。

七、传承与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博山锣鼓这一古老的民间器乐也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机。一是市场经济的繁荣,人们忙于各种经营活动,少有时间组织和练习;二是文化生活多元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中青年人大多喜欢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对学习锣鼓演奏缺乏兴趣;三是相关社区人口的流动变化而带来的组织队伍难,稳定队伍难的不利因素。

为使博山锣鼓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博山区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计划:一是成立博山锣鼓艺术研究会,全面开展保护、研究工作;二是举办博山锣鼓培训班,进行传帮带;三是在节庆日组织锣鼓队伍进行城乡巡演;四是每年举行一至两次地区性锣鼓大赛;五是采取激励机制,对传承和发展博山锣鼓艺术的有功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六是将博山锣鼓拍摄下来、宣传出去,使博山锣鼓这一民间音乐艺术代代相传,大放异彩。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